患者姓名:刘汝君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8年 病案(门诊)号
就诊日期:2012-9-5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处暑
主诉:心悸阵作1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阵作,活动时尤甚,经休息后尚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曾就诊于我院,查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曾间断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等药物,病情尚平稳。本次发病缘于3天前患者感冒后出现心悸再次发作,伴轻微胸闷,自服上述药物效果欠佳,遂就诊于我院。现症见:心悸活动后尤甚,偶有胸闷、憋气,无胸痛,时有头晕,无头痛,偶咳少痰,无恶心呕吐,纳少,夜尿频,3-4次/晚,大便调,夜寐欠安。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达230/100mmhg,先服用拜新同、安博诺或安博维等药物,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mmHg。卵巢摘除术后,曾有一过性黑曚病史,无晕厥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Bp:150/90mmHg,神志清楚,神情倦怠,面色少华,查体合作,形体偏胖,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HR91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不肿,舌淡苔薄少津,剥脱,脉弦细结代。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心房纤颤,ST-T缺血样变。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2:1-13:1,多见4:1下传,最大R-R间期2511ms,心房纤颤,ST-T改变。
中医诊断:心悸
证候诊断:气阴两虚,心神失养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冠心病;高血压病
治 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处 方:
太子参30 酸枣仁30 茯苓20 合欢皮30
首乌藤20 山茱萸20 五味子14 山药20
龟甲8 旱莲草20 女贞子20 陈皮12
水煎服,每日一剂,6付。
复诊:患者心悸明显减轻,活动及夜间易汗出,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结代。原方加浮小麦30g、黄芪20g以补益心气。水煎服,每日一剂,再6付。
三诊:患者诸症皆见好转,见效守方,原方再6付,巩固治疗而效。
心得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心悸病位在心,可直接发病,亦可由其他疾病所并发。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由于久病不愈,气血亏耗,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安。表现心中悸动不安,活动后尤甚,胸闷憋气,时有头晕,夜尿频,夜寐欠安。神情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少津剥脱,脉弦细结代之象,故辨证当属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虽病位在心,但有脾肾不足,故在益气养阴、养心清心安神法中佐补益脾肾之品以调之。《景岳全书》云:“凡治怔忡、惊悸者,虽有心、脾、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认为心悸的发生与肾关系密切。方中太子参、山药补益心脾,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宁心,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补益肝肾。 二诊患者心悸汗出,活动后明显,加用黄芪、浮小麦补气益阴,收敛心气,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