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加拿大医药协会荣誉顾问、天津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审组成员、市科技进步奖评审组成员等社会职务。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及田芬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等职务。
田芬兰教授悉心学习和研讨中医理论和各家学术思想,潜心汲取其精华融汇于临床实践,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血脂异常、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内科疑难杂症。田芬兰老师学术思想
田芬兰教授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形成了自己心肾脾并重治疗心病的理论。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是指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调节着人体一切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内所有脏腑活动的正常与否。故《灵枢·邪客篇》又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从而维持人体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故肾又称为“生命之本”。故《难经》中有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的论述。两脏固然重要,而两者关系的正常与否更为重要。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曾引用了道家的理念,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来说明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水升火降”维持心肾、水火的相对平衡,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就五脏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也说明了心肾升降的重要性。
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心肾两脏原系一水一火。从心肾两脏的位置看,心属火位在上焦;肾属水位在下焦。火为阳而水为阴,阴阳上下互根,中间必定有其他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的配合相助,水火才能形成相济。如果中间的配合关系失调,则心肾不交之病起。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为人体思维意识的中心,皮层及其下中枢调节着机体一切生理活动。这一点包括在中医学“心”的功能之中,已为当前医学界所公认。而根据笔者及近期各地研究表明“肾”的概念包含了近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关系,应是中医“肾”的主要内容。结合以上论述,认为“心肾相交”理论应指大脑皮层通过下丘脑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等的控制,即:肾上腺皮质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系统。其中心火下降,下交于肾则指神经中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的调节机制,而肾水上升,上达于心,则是指肾上腺皮质或性腺,甲状腺通过垂体或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机制即所谓“反馈机制”。
中医辨证施治最重视整体观念,因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脏腑经络均有相互联系,如果一脏发病,往往会波及其他有关脏器,心肾两脏,一火一水,水升交火,火降交水,上下互根,除了二者直接发生关系外,与中土运转之相助最为密切。因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故有脾升胃降之论。脾胃对心肾之升降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有云:“脾居中,亦阴也”,因其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成为了心肾升降的中枢。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谈到:“水火两脏,皆系先天,人之受胎,以先天生后天,从而既有,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与脾”。而李东垣《脾胃论》提及:“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位”,“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则是脾胃失调影响于肾,导致气火失调的论述。因此调理脾胃对于心肾升降有着重要意义。心病的发生正是因心肾不交,脾胃虚弱为本,致痰湿饮邪内停,由此气血运行失常或气滞、或血瘀,终至痰瘀互结,上及心肺,下及肝肾而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