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芬兰教授是全国著名心病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于20 世纪80 年代初起,相继开展了以心病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创建了心病研究室进行系列研究。研发了10 余种以治疗心病为主的(冠心Ⅰ号、强心灵冲剂等)系列方药和多项辨证论治细则,先后投入临床应用至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师从田教授临证,收获颇丰,田教授诊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归纳为: “脾胃轴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学说。该学说可运用于所有心病的诊治。以下就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予以阐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现,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病症的范畴。
1、 心衰病机为气虚阳衰、血瘀水停
田教授认为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阳气虚衰
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水饮停聚多见,兼有气滞、寒凝等。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肝肾,其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本学说的建立,是基于脾胃为人体脏腑的中心,是主宰后天营养的大本营,因而有“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看法,强调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脾胃与心密切相关。在生理上心与脾为母子关系,
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心藏神,主血脉,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但需心血濡养,心神主宰。同时,脾胃与心经气相通。总之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即是心主血脉功能障碍,源自脾之气虚阳衰,由此产生血瘀水停。脾之气虚阳衰为本,为标。诸病理因素及诸脏腑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是本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
同时认为:痰瘀互结是该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中医认为,人体的津血贵乎清顺,顺则周流全身,营养五脏百骸;逆则为痰凝血瘀,阻于脉络。心居胸中,主一身之血脉,如果痰凝血瘀阻于心之络脉,心脉运行不畅,就要痹而作痛。正如明代医家秦景明指出:“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心痛之证作矣。”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其形成皆与脾虚有关。痰乃津液所化,津液来源于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行津液,如果脾虚运化失职,津液输布失常,津液凝聚则为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的理论。从气与津液的关系看,气虚则水停,气虚则津液不行,停而为痰,而脾为气之母,所以,痰的生成责之于脾。瘀血为脉中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血来源于水谷,生于中焦,统摄于脾,靠气的推动行于脉中,营养脏腑肢体。脾虚则血少脉泣,血行不畅而成瘀,脾虚气弱,统摄无力血溢脉外亦成瘀血。所以脾虚是血
行不畅和离经之血的重要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说,脾不仅是生痰之源,也是生瘀之源。痰浊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2、治疗心衰善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
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心衰的基本病机,遵循虚则补之的原则,确立益气温阳的治则分别通过补虚、利水、化瘀以达到恢复阳气、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阴阳平衡则气血运行流畅,水液输布有度,既有利于达到治本的目标,又有利于瘀血及水肿的消除。田老善于运用古方化裁治疗今病,其所创强心灵冲剂是根据《金匮要略》中治“支饮”的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来。方中西洋参、桂枝益气温阳治本虚,防己、冬瓜皮利水消肿,葶苈子泻肺利水,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枳壳理气宽中,助西洋参补而不滞以治标实。纵观全方,用药精炼,配伍有序,攻补兼施,虚实兼顾,切中病机。其强心效果通过动物实验得到很好的验证。
田老诊治心病时还强调五脏相关,重视补肾,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关,心与肝、脾、肺、肾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治疗心衰除了抓住脾胃轴心以外,还要重视与它脏的关系,特别是肾脏。从临床用方中使用杜仲、山药、紫河车、龟板、旱莲草等,均体现了重视先天之本。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同样为心之阴阳之化源,气血阴阳亏损大多与肾亏有关。故在滋心阴或温心阳时常常运用补肾之品。依据临证表现不同,补肾分别采用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的方法。肾阳虚者,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小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常用熟附片、桂枝、熟地黄、仙茅、淫羊藿、菟丝子、益智仁。肾阴虚者,见面白唇红、头晕、睡眠不佳、口干咽燥、腰膝酸痛、舌质红嫩、苔薄白或苔少、脉细数而弱者,常用何首乌、山萸肉、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太子参等;益肾气多取人参、黄芪等。其中,滋肾阴不仅能有效地补充阴津,增水行血,防止瘀阻心脉,同时,以阴制阳,清除虚火,阻断生痰致瘀之源。而且又能补阴扶正,加强人体正气,有助于机体祛除痰瘀等病理产物,达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的治疗目的。
田教授诊治心病的“脾胃轴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学说。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心系疾患均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能很好地指导后学,更值得推广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