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
学术成就
学术专著
经验传承
专业团队
 
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  于志强教授  >  专家风采—名家传略
于志强教授传略

  一、津门儒医 学贯古今

  于志强教授1948出生于天津一个知识份子家庭,自幼慧而明理,敏而好学,少习歧黄,酷爱古籍,精勤不倦。1976年于志强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开始了他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科研生涯。学医之初,全面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各科诊疗知识,系统掌握西医理论与技术,在掌握复杂而深厚医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擅治心血管疾病及内科疑难重病,临证时无门户之见,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视野广阔,诊疗思路亦趋灵活,只要利于治病,均随手拈来,对一些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享誉津门,2008年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第四、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中医专家,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名中医,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于志强教授十分注重中医药科学化、规范化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心血管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总结了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组合、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保健等规律,对中医诊疗规范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张研究中医药要参证近现代科学,注重现代科技方法的应用,他常提到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对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疗效的机理用现代医学知识加以诠释。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于教授便注重现代医学实验与中医心病临床结合进行研究,先后研制了降压护心煎I号、降压护心煎Ⅱ号、冠心煎Ⅰ号、冠心煎Ⅱ号、强心冲剂、甲亢煎等一系列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1994年被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血压的希望之星”,他主持完成了“强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与实验研究”之科研课题,荣获天津科委科教进步三等奖。于志强教授从医50年来,学验均丰,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临床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疗全书》等编委两部,成果丰硕,建树颇多。

  二、步入杏林 孜孜以求

  于志强教授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医师自幼始习文史,广泛涉猎中医书籍,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于志强17岁师从津门名医王士相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药性赋》、《汤头歌诀》、《内经》等中医典籍,随师侍诊,深得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至今很多经文能信手拈来,朗朗上口。高中毕业后,选择天津医学院中医系就读,在学习中热爱中医事业,于志强教授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其严谨务实、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以及坚定不移的走“读经典、拜名师、勤于临床”的名医战略道路,他博览群书,广悟经典,熟读历代医家典籍,尊古而不泥古,博采众家之所长融会新知,衷中参西,勤于临证,学术上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各医家学术精华,他白天看病,闲暇时即博览群书,努力钻研,研究中医经典著作,阅览历代医籍,利用业余时间,熟读李念莪辑注的《内径知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朱震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赵献可《医贯》;叶天士《叶天士医案》、李中梓《医宗必读》、程国彭《医学心悟》、林佩琴《类证治裁》、王清任《医林改错》等古典医籍经典,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习以为常,经年以往,学业却大有精进,积累了雄厚的中医功底。在行医之余,将所学融会于临床实践当中,选方精当,活用经方、时方,用药巧妙,颇具创新;善于专病用专药,临床知行并重,治病屡起沉疴。他精通药性,勤于临证,讲究理、法、方、药运用规范,从用药主张四两拔千斤,不投猛剂,不用大剂,平中见奇,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证候变化,善于掌握病机转归,随证应变。他一贯重视实效,认为疗效是中医之生命,师古而不泥,牢记各家之长,临证不按图索骥,强调一个“活”字,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学术思想体系。

  三、恪守医德 悬壶济世

  于志强教授行医中,人品清雅,医德高尚,处处以“术以辅仁”的祖训要求自己,充分体现“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治病救人的大医精神,对中医要“饱学”,对患者要“敬畏”,体现仁爱之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楷模。他为人温和、待人和蔼,对待病人亲切细致,对待家属有礼有节,使前来就诊的病人及家属非常信任,有如亲人一般,努力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精心地为患者服务,于志强教授临证时处方严谨,用药不杂掣肘之剂,崇尚仲景方药法度,常提到“有是证用是药”,认为“用药如用兵”,兵家一向以“兵在精而不在多”为宗旨,医家用药也应遵循“药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则,处方用药自成一格,药少力专,推崇每张处方7-12味药,其处方君臣佐使配伍精当,不失辨证规范,而且简选精良,一药多用,布阵有方。直达病所,可驱除痼疾,不仅提高药物疗效,使药物集中,避免群药中有的相互抵消,减损药力,于志强教授常谓: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医之伐病,药不贵繁,但宜精湛,方简力专,克敌制胜,他反对临证组方用药不辩证就盲目堆砌,最忌凑合敷衍,杂乱无章,应深入探求,辨证准确,制方严谨,遣药得当,主次分明,即可取得良好疗效,又能节约药材,减少药物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节省药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如遇有经济困难的病人,还会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少用贵重药,深受患者的好评,曾两次被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获得者。

  于志强教授为让中医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于2000年、2001年两次公派赴德国波思布卡尔皇帝医院中医科以专家身份指导工作,为德国医生讲解中国与传统医学,让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医药,并在当地医院举行义诊,为德国患者解除病痛,充分发挥中医方脉、针灸的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深受医院领导及当地患者的好评,医疗成绩卓著,对中国医疗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拓展了中医学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

  于志强教授从医50年来,勤奋治学,广撷博采,扶微探奥,遵古而不泥,勇于创新,重视经验及理论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疑难杂症和急危症、心脑血管疾患方面有很深得造诣。他发挥中医辩证论治特点,从总体上把握病情,治病特别重视气血痰瘀,善于复合立法,用方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讲究从同类药中寻求个性,及其配伍关系,对许多疑难重症病人,常能创造奇迹,声誉卓著。

  四、提携后进 不遗余力

  于志强教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至1984年9月先后在天津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临床带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此期间,为了更好的完成系领导交给的教学任务和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全面的提升中医基本功及中西医诊疗水平,于志强教授曾先后去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作为进修学者学习半年,跟随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学习,进一步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理论,认真反思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一年后去南开大学中文系进修古汉语半年,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青年提高班作为进修学者各半年,去天津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进修西医内科一年,学成归来后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并较圆满的完成了中医系77届本科生《医古文》、《各家学说》辅导课和医疗系本科生《中医基础课》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整理完成了中医教研室主任王士相教授《中国医学史》授课讲稿,1984年10月,为了更好的在中医事业上发挥自己力量,寻找更适合于发展、提高中医整体水平的平台,于志强教授毅然决定调到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在担任内科部部长期间,积极推动三级学科分化,健全医院学科门类,使得科室布局相对合理,在此阶段就像一名中医卫士,一直坚守在中医临床、中医教学、中医科研这块阵地前沿,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为中医要的普及、振兴和推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于志强教授为人师表,品德闻尚,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兴学重教,终身执着于中医心病的临证、教学工作,为中医心病学科培育了大批人才。于教授十分注重中医人才梯队建设,在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期间,完成了《中医内科学》统一的电子版讲稿、电子版题库,完成了“临床带教需知”,他非常注重中医内科学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对身边工作的每个中青年教师都精心培养,在备课、试讲、编修讲义、制作幻灯、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悉心指导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2004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被天津中医药大学评为精品课程教研室。

  于志强教授长期致力于完善中医心病学内容体系,为了学科建设呕心沥血,推动中医心病学科形成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心病科)稳步向前推进,现为天津市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经建立并开展了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优化与验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于志强教授在担负繁忙临床研究的同时,悉心培养学生及后备人才,在学业上力求于严,在生活中宽厚仁爱,待学生如慈父,认真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论著,他多次强调理论培训和专科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障,曾先后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师带徒学生4名。目前心血管科形成了一只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学历层次等结构相对合理的后备人才充足的学老中青相合的术队伍。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