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公告 就医指南 临床科室 行政科室 专家介绍 党的建设 科学研究 医学伦理 临床药理 人力资源 教育教学 护理天地 药事文苑
     医院介绍 联系我们 现任领导 大事记 院务公开 书记院长信箱
邵院长工作室简介
2019-10-24 11:32 发布人:刘琳

一、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内科首席专家。邵祖燕教授担任全国第一、二、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指导老师、邵祖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天津市首届名中医。师从邢锡波、田乃庚教授,深得真传,得到津门名医王今达教授的指导,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以中医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相结合,擅长治疗脾胃病、老年病及杂病,尤其在食管炎、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腹水、慢性胆胰疾患、顽固性便秘、类风湿、顽固性失眠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邵祖燕教授研制五丹胃福颗粒等院内制剂,通过实验研究其作用机理,有的制剂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在院内使用近30年,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较高声誉。

出诊时间:每周六上午(国医堂1诊室)

二、学术成就

学术思想:

1.     邵教授善理脾胃,重视气机,认为脾升胃降,升降有序是脾胃生理之特性,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理之关键,主张以调升降为纲,贯穿整个脾胃病的治疗,擅用五磨饮子双向调节;

1.1生理特性,脾升胃降,升降有序

升降出入是体气机的基本形式,脾胃同居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正常输布。“降浊”是指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行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将浊者由大肠传导而出。故脾升、胃降,两者概括了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2病理关键,气机不调,升降失常

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相反相成,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之协调平衡。若因四时气伤,起居失常,情志失调及饮食劳倦等损伤脾胃,或脾胃本虚均可致脾胃枢机不利,气机不调,升降失常。在胃则气机郁滞,通降失职;在脾则运化失健,清气不升。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序,传导障碍,出入不利而出现种种病证。

1.3治疗核心,调升降为纲,贯穿始终

  脾胃之病,寒热虚实,宜燥宜润,宜补宜泻,宜升宜降故当详辨,而其中“升降”最为关键,升降之枢得复,气机通畅,则纳化常,出入调,清气升,浊气降,生化有源,邪有出路,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而诸症可瘥。

  临证治疗,又当细察升降失调之主次,在脾在胃之偏重,或脾胃分治,或脾胃合治,或以降为主,或以升为重,或升降并调。立法用意皆在于以降助运,以升复降,升降相因祛邪愈疾。同时宜注意治胃不忘运脾助化,治脾不忘开胃消导,脾胃同调,升清降浊。

1.4擅用五磨饮子,疏理气机,双向调节

五磨饮子由木香、沉香、乌药、枳实、槟榔5药组成,原方主治气厥(《医便》),后世医家多用来治胀除满。方中木香调气、沉香降气、乌药顺气,3药气味辛通,入脾胃肠经,行郁调气,畅达气机。枳实专主降气,长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结,除痞满,为脾胃气分药;槟榔味厚而沉,体重而实,沉实主降,专坠诸药,导中、下焦结滞之气。5药合用降气破滞除逆,能使滞气消,逆气降,浊气除。邵祖燕教授临床擅用本方作为理气机、调升降的基础方,认为本方不仅善降逆气,适用于胃气不降之气滞、气逆证,而且经过适当的配伍与炮制,可用于升降失调及脾气不升之虚实夹杂证。

邵祖燕教授认为本方双向调升降的关键在于枳实、槟榔2味,临床若用于胃失通降之实证,则槟榔、枳实生用,专主降气破滞;若用于脾胃失和、升降失序者,则槟榔宜炒焦用,枳实改用枳壳,以缓和其破气之性,而具消导之功,以平调气机之升降;若用于脾不升清,运化无权,脾气不升之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者,则槟榔宜炒炭用,旨在消其破滞之力,而增其收敛之功,枳壳炒用,更增其和缓升提之性。故本方经适当配伍及炮制,可改变药性,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所致诸证。临床具体运用,可根据病情之变化、虚实寒热等兼证之不同,随证配伍。如以胃气上逆为主者,则应加强镇逆下降之力,可加赭石、旋覆花、丁香、柿蒂等;若脾气下陷,滑脱不禁者,则宜加固摄升提之药,如益智仁、诃子、肉豆蔻、补骨脂,甚则赤石脂、罂粟壳等。若兼气郁重者,加郁金、青皮、紫苏梗或金铃子散;食滞者,加鸡内金、生炒麦芽或保和丸;湿阻者,加藿香、半夏、砂仁或平胃散;血瘀轻者可加丹参饮,重者加失笑散及降香、血竭等;郁热者加小陷胸汤;寒滞者加良附丸;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桂枝;阴虚者加石斛、麦冬、沙参;血虚者加黄芪、当归;气虚者加太子参、西洋参等等。临床上述兼证常夹杂出现,或相互转化,治疗总以调升降为纲,配合扶正祛邪,灵活运用,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2. 擅长于老年病及杂病的治疗。

三、学术活动:邵祖燕教授多次参加脾胃病学术会议。

2016年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16年7月28日至3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举办。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声生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并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中西医学者共聚一堂、老中青三代优秀中医人共同就当前消化领域的热点、难点、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讨,引发了全体参会者积极深入的思考,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促进中医药的科研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会议日程:

时间(2018.10.27

内容

主讲人

主持人

07:30—08:00

签  到

08:00—08:30

开幕式

李慧臻

专家讲座

08:30—10:10

中医外治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运用

张声生

庞树玲

10:10—11:50

传承脾胃学说提高临床水平的几点体会

唐旭东

周正华

11:50—13:30

午      餐

13:30—15:10

基于四象脾土“以枢调枢”的认识探讨五行藏象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谢  胜

周  冰

15:10—16:50

中医外治疗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刘华一

崔莉红

16:50—17:10

讨    论

时间(2018.10.28

内容(专家讲座

主讲人

主持人

08:30—10:10

泄泻的中医外治疗法

李慧臻

郭  卉

10:10—11:50

漫谈《伤寒杂病论》外治法

袁红霞

胡  梅

11:50—13:30

午      餐

13:30—15:10

脾胃病外治法发展源流

邵祖燕

王  怡

15:10—16:50

李永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外治的思路与方法

祁向争

穆  标

16:50—17:10

闭幕式

李慧臻

“2019年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9年 4 月 20 日由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主办,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办,来自于京津冀的多名消化及脾胃病专家莅临,为大家做精彩报告,对消化领域特色病种进展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紧跟医学发展前沿,传承发展中医药特色。会议内容涉及古今,论及中西,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好评。

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脾胃病学会终身顾问、国务院特贴专家邵祖燕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对消化领域特色病种进展进行深入解读,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学者对本次会议的内容给予高度评价,会议对中西医结合、经典与临床、传承与发展、中医内外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员纷纷表示,此次会议收获颇多,令他们受益匪浅,不枉此行,要将此次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临床学习、工作之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合影

四、媒体专访

2018.8.24邵祖燕教授接受了中老年时报的专访

   

附:

名医谈处暑养生:天人合一取法阴阳 脾胃和合升降有常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记者就有关节气养生的话题走访了天津市首届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副院长邵祖燕教授。

邵祖燕教授说,处暑节气,在立秋之后,谈起立秋,有公秋与母秋之分。一种说法是“单双日说”,“单日公秋、双日母秋”。另一种说法是“昼夜说”,也就是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老百姓常把立秋分为早上入秋的“公立秋”和夜晚入秋的“母立秋”,并有“公立秋”冷飕飕,“母立秋”热死牛之说。今年是农历六月二十四2130分入秋,属于母立秋,秋老虎的肆虐似乎在所难免。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再看今年的处暑仍在三伏之中,尚未完全摆脱长夏季节,暑热之气较盛,暑热伤气,容易导致脾虚生湿,而暑必夹湿,湿邪最易困脾,这样的气候极易造成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相反相成,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

邵祖燕教授指出,情志失调、起居失常、饮食劳倦等方面均可致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常。在胃则气机郁滞,通降失职;在脾则运化失健,清气不升。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气短倦怠、脘痞胀满、疼痛、腹泻、便秘等诸多症状。本着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处暑季节的养生防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平稳情绪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研究报道,暴怒后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提高。“发怒”是一种很危险的情绪,对身体危害严重,特别是在暑湿之季,人容易焦躁和被激怒,宜疏解情绪,平稳心态。

2.调适起居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递增,阳气递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敛。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多。尤其脾胃病如胃痛、胃痞、腹胀、泄泻等也是常见病多发病。所以,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身体的疲劳,还能使大脑达到良好的供血状态。平时应保持工作、休息的环境干燥通风,潮湿、阴冷的环境容易导致湿邪入侵体内。

3.合理运动 应该选择晨练或傍晚锻炼。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气血循环,增加体内新陈代谢。

4.健康饮食 饮食要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莲藕、黄瓜、白菜、苦瓜、冬瓜、绿豆、莲子等。少吃油炸辛辣、大补大热的食物,像羊肉、牛肉、葱、蒜等食物,烟酒也应戒掉,少吃甜食。西瓜虽然有清凉解渴、消暑除烦之效,但冰镇后的西瓜属寒凉之品,贪食过多,易引起腹痛腹泻,加重体内湿气。湿热困脾或脾虚生湿,都可以使体内聚集大量的湿气。我们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祛除湿气的目的。如薏米红豆粥就是去湿佳品。另外绿豆百合粥,西翠衣粥等也可以补气清暑。

只有脾胃调理好了,体内湿气才能正常地转化代谢。邵祖燕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处暑之时一定要调养脾胃。

邵祖燕教授表示,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时节气与人也是紧密相连,每年不同节气有其相应的养生之道,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2019.6.15邵祖燕教授接受天津华鹏影视《口述历史》专访

从早晨8:00到达天津中医二附院,做拍摄准备工作,等待邵祖燕教授的到来。8:50开始拍摄邵主任号脉诊病,一直到12:20拍摄结束,邵教授共接诊病人26人,每个病人都耐心细致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复诊的病人都反映病情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邵主任全程高度聚精会神为病人施治。12:21邵主任接受口述历史专访,谈及1963年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64年分配到中医二附院一直工作到2003年退休,后来在国医堂出诊,今年80岁。在二附院工作的经历:刚工作向老中医邢锡波先生学习的情况,做副院长主抓医院冲击三甲医院三年成功晋级三甲医院,如何运用西医的先进手段和前沿成果为中医所用来治疗病患,以及培养了很多中医接班人等等故事,13:45结束拍摄。今天的拍摄时间就是向邵老学习的过程,邵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勇攀医学高峰的精神是天津中医二附院的精神财富更是天津医学界的精神财富!

五、工作室经验继承

         邵祖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研究

功能性便秘 (FC)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此病是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排便次数、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及排便费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1] 。近年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为[2]:1)患者须具有以下 2 种或 2 种以上的症状 :a. 排便费力(在每 4 次排便中至少有 1 次发生排便费力);b. 所排粪便为块状便或硬便(在每 4 次排便中至少有 1 次排块状便或硬便);c. 有排便不尽感(每 4 次排便中至少有 1 次发生此症状);d.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每 4 次排便中至少有 1 次出现此症状);e. 需要用手辅助排便(如用手指辅助排便或用手支撑盆底排便等,每4 次排便中至少有 1 次需要用手辅助排便);f. 排便次数少于每周 3 次。2)不用缓泻药几乎不会排出松散的大便。3)诊断其患有 IBS 的条件不充分。4)出现便秘症状的时间至少为 6 个月且在近 3 个月内其病情符合以上 3 项标准。邵祖燕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六十载。他擅长对功能性便秘等脾胃病进行辨证论治,尤其擅长用五磨饮子加减方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笔者有幸跟随邵祖燕教授抄方学习,现将其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 其基本病机为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其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亦有关[3] 。《圣济总录·大便秘涩》中说 :“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若风气壅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或胃燥结,时作寒热者,中有宿食也。”该理论将功能性便秘的致病因素分为风、热、冷、虚及宿食。这与气秘、热秘、冷秘、虚秘的致病因素相似。《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提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邵教授认为,冷秘、热秘、虚秘皆可由气秘发展而来。气郁化火伤津,脏腑失于通利可致热秘;气机不畅,运化无力可致虚秘,若进而发生阴寒凝滞、津液不通则可致冷秘。在临床上,邵教授善用具有行气降气

功效的五磨饮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便秘。

2 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

2.1 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常用方药

五磨饮子出自明代的《医考方》之卷六,由木香、沉香、槟榔、枳实、乌药组成,主治“七情变动,气逆不降,上气喘急。胸腹胀满,突然大怒而致气厥者。” 《医考方》中说:“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槟榔 ;气逆宜顺之,故用木香、乌药;佐以枳实,破其滞也;磨以白酒,和其阴也。”临证运用此方时,患者若因肠府燥热、津伤便结而出现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大黄、芒硝等药物,以润肠通便、养阴和营 ;患者若因肝脾气滞、腑气不通而出现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柴胡、厚朴、栀子等药物,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患者若因阴寒内盛,凝滞胃肠而出现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用干姜、附子等药物,以温散寒凝,泻下冷积 ;患者若因肺脾气虚,传送无力而出现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便后神疲乏力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用黄芪、白术、山药 ;患者若因血虚、肠道失荣而出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用当归、女贞子、桑葚,以滋阴养血 ;患者若因阴津不足、肠失濡养而出现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玉竹、沙参等药物 ;患者若因阳气虚衰、阴寒凝结而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肉桂、苁蓉、牛膝等药物。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服药的时间,邵祖燕亦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此病患者服药的时间应在早十时和晚八时为佳。按照人正常的作息时间,上述两个时间点均在进餐后 2 h 左右。在进餐后 2 h,患者胃内的食物已基本得到消化,在服药后不会使汤药与胃内的食物残渣相混淆,因此能充分发挥药效。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的疗程较长。邵祖燕认为,此病患者切不可长期使用泻剂进行治疗,以免使肠道产生药物依赖或发生耐药。只有采取中医辨证疗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此病患者肠道的蠕动功能才能恢复正常。在为功能性便秘患者使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时,应从较大的剂量开始用药,逐渐减少用药量,在后期应为其改用丸剂,以巩固疗效。

2.2 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针刺疗法

邵教授常采用汤药配合针刺的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以增强疗效,缩短疗程,降低治疗的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此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目标与为其用药相同,均是为了恢复其肠道的蠕动功能。在对此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一般可选用其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外关穴、行间穴、太冲穴等作为主穴。同时,可结合患者的病机为其选用辅穴。患者若有大便干结、腹胀或痛等肠府燥热的表现,可为其加用合谷穴、内庭穴。患者若有肠鸣矢气等肝脾气滞的表现,可为其加用太冲穴、行间穴。患者若有肺脾气虚证,出现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后乏力的症状,可为其加用脾腧穴、气海穴等穴位。患者若有血液亏虚证,出现大便干结、面色无华的症状,可为其加用三阴交穴、归来穴等穴位。患者若有阳气虚衰证,出现腹中冷痛、大便排出困难的症状,可为其加用关元穴。在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可每次留针 20 ~ 30 min,每周治疗 2 ~ 3 次。

3 医案举隅

宋某,女,62 岁,其初诊时间为 2017 年 12 月 16 日。该患者自诉大便干涩不畅一年余,排便不爽,大便常呈球状,每隔 3 ~ 4 日排便一次,并有嗳气、肠鸣矢气、纳少、食

后腹胀恶心、胃脘部怕凉等症状,其舌质暗淡、苔白、脉沉弦。该患者的病情系因肝脾气滞、腑气不通所致,治宜顺气导滞、降逆通便,处方为 :枳实、厚朴、生槟榔、瓜蒌仁、火麻仁各 20 g,木香、白术、杏仁各 15 g,沉香、熟大黄、砂仁各 10 g,姜半夏 12 g,甘草 5 g,水煎服,每日服一剂,分两次在早十时、晚八时服下,共用药 7 剂。在用药期间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用其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行间穴、太冲穴,进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周治疗 1 ~ 2 次。2017 年 12 月 23 日患者来医院复诊,自

诉用药后大便干涩的程度减轻,便黏,排出不爽,每隔 2 ~ 3日排便一次,其嗳气的症状及食欲逐渐好转,进食后其腹胀的症状减轻,舌脉象无改变。在该患者所用的原方中加入莱菔子 20 g, 党参 15 g,嘱其继续用药 7 剂,并继续对其进行针刺治疗(加用气海穴)。2017 年 12 月 30 日患者第三次来院就诊,自诉其大便成形,仍粘腻不爽,每隔 2 ~ 3日排便一次,进食后其腹胀、嗳气、肠鸣矢气等症状均消失。在患者所用的原方中去掉厚朴,加入吴茱萸、高良姜各 10g,嘱其继续用药 14 剂。治疗结束后,患者便秘的症状消失。此后,嘱患者将上述处方中的药物制成丸药,继续进行一个月的治疗,以顾护脾胃。

按语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近几年,该患者因家庭琐事情志不顺而发生抑郁,其肝气疏泄不畅,气机郁滞,进而导致肠道传导失司,发为便秘,其证属气秘,当使用五磨饮子加减方进行治疗。五磨饮子最初被用于治疗气厥证,后世医家多用其除胀满。在此方中,木香可调气,沉香可降气,厚朴可顺气,三药合用可共奏行郁调气、畅达气机之功 ;枳实可破滞气、除痞满 ;槟榔可坠诸药。该患者有排便不尽感,因此在此方中加用莱菔子,以润肠通便 ;加用党参,以补脾益气温润。该患者手足不温,胃脘怕凉,因此在此方中加用高良姜、吴茱萸,以温胃散寒,温通经脉。使用此方治疗后,该患者腑气得通,大便得下,其诸症得愈。

4 小结

邵祖燕指出,治疗功能性便秘重在治本。此病患者若长期使用泻药进行治疗可导致肠麻痹,进而可加重其病情。因此,在治疗便秘时应坚持“补气养血”、 “调气通便”的原则,以恢复肠道的蠕动功能,而非借助泻药通便。中医师在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时若善用五磨饮子加减方联合针灸疗法,当可取得良效。

邵祖燕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拾零

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症,病程长,临床多以疼痛、胀满、嗳气等症为主,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

  CAG因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受到众医家的重视[1],当病理变化出现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时,则称为癌前病变[2]。因此对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治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仅以对症为主,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而中医药具有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药物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邵祖燕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颇有收获。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邵祖燕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以中老年患者为多见,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

  点。他认为该病病位在脾胃,胃失和降、气滞络瘀是基本病机,然现代人生活中多贪凉饮冷,易被寒邪侵袭,因此寒凝脉络是常见致病因素。临证中邵老发现有些患者缺乏相应的症状,据此,按有无临床症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两类,现分述如下。

  1.1有病无症,本虚为主

  有病无症指胃镜及病理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患者没有临床表现,多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已消失的患者、症状隐匿者、或在体检中发现本病者。对这类患者邵老认为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说明其脾胃之气虽然受损,但脾之输布津液、升清降浊的功能尚能维持机体生理需要,或者是机体为适应脾胃功能的失调而做出如食量减少、形体消瘦等变化,换言之即“正气虽虚、邪气未盛”,因此应继续接受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临证缺乏中医四诊之问诊内容,故用药时除考虑本虚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参考内镜下望诊及患者舌、脉情况来确定有否夹杂寒热、虚实、瘀血、痰浊等。如镜下粘膜有较多污秽苔覆盖者考虑湿浊郁阻;苔白清晰者考虑痰湿或寒湿;苔黄者考虑湿郁化热。粘膜发红考虑血热;粘膜糜烂考虑血热夹瘀;粘膜苍白考虑气滞或阳气不运;粘膜下血管显露、迂曲或如树枝状考虑脉络瘀阻。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样增粗或伴随息肉、痘疹时,如表面发白考虑痰浊、表面发红考虑痰瘀互结;表面糜烂考虑毒热蕴结。除内镜下望诊粘膜,对胃内容物的观察也是临证指导用药的依据。如胃蠕动缓慢,有较多残渣潴留者,考虑胃失和降、食滞不化;胃液潴留较多者,颜色清晰考虑饮留中阻;颜色黄绿考虑湿热内蕴。当舌、脉与内镜下望诊不一致时,邵老认为应首先以胃粘膜的变化为依据,因胃粘膜是病位所在,“所见即所得”,而舌脉有时易受全身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代谢的影响。选方多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血热者加牡丹皮、赤芍;血瘀者加丹参饮;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阳虚者加吴茱萸、荜拨、荜澄茄、高良姜;痰浊湿饮者加砂仁、白豆蔻、薏苡仁;郁热者加小陷胸汤。

  1.2病证结合,五脏相关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临床症状者,邵老认为较“有病无症”者病机不同。此时脾胃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已然受损,同时有众多的病理因素存在,即“正虚邪盛”阶段,临床多属虚实夹杂。邵老主张,不论补虚还是泻实均应以恢复脾胃升降为纲,并贯穿脾胃病治疗全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西医病名,中医治疗疾病需立足于病机,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而非只看到某一脏器的病变,因此,尚需兼顾其他脏器的功能失调情况。

如脾为中土,斡旋中焦气机,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正常吸收并上归于肺,当症见皮肤干燥、脱发、咳喘时,属脾肺同病,需健脾理肺。脾土与肝木是人体一对平衡,邵老主张疏肝木方可恢复脾之健运功能,肝气充足才能将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疏导出体外,因此非常重视舒达肝气。脾胃病患者多畏寒怕凉,这与其脾阳不足有关,而脾阳来源于肾之阳气,因此治疗当温补脾阳,亦即温补肾阳。老年脾胃病患者中,常见合并心慌、心悸等心系疾病,甚至有时心胃症状难以区分,此时兼顾“心主血脉”、“心属火”的生理特性,配合活血化瘀、温运心阳之品,常或佳效。

  2.常用方药

  邵老临床擅用自拟五丹胃福汤,方由五磨饮子和丹参饮加减组成,由枳实、乌药、沉香、木香、丹参、砂仁等组成,具有降气和胃、理气活血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五丹胃福颗粒能明显兴奋小鼠小肠蠕动,魏国娈等研究五丹胃福汤能够增强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及血清

  SOD水平而降低MDA水平,从而减轻自由基对胃粘膜的损害。临证应用时,胃气上逆为主可加强镇逆下降之力,如代赭石、旋复花、柿蒂等;脾气下陷、滑脱不禁,则宜加固摄升提之药,如益智仁、诃子、肉豆蔻等;气郁重者,加紫苏梗、川楝子、延胡索等;食滞者,加鸡内金、生炒麦芽;血瘀者,加丹参饮或失笑散;寒滞者,加良附丸;阳虚者,加附子、干姜等。治疗总以调升降为要,配合扶正祛邪,灵活运用,切中病机,提高疗效。

  3.针刺治疗

  邵老临证中除应用汤剂外,还喜用针刺治疗。邵老认为,无论中药还是针刺,都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机能为目标,常选用中脘、天枢、内关、外关、梁丘、足三里、阴陵泉、太冲、三阴交等穴。选穴时结合不同病机,如胃气上逆,以呕恶、嗳气为主症者,选用内关、足三里;中焦脾胃虚弱,气虚气滞,以腹胀、食欲不振、便秘为主症者,选用中脘、天枢;患者胃脘疼痛急性发作者,选用内关、梁丘;女性患者肝气郁结,伴随乳腺增生,见乳房胀满疼痛、情绪抑郁者,选用膻中、太冲。“胃不和卧不安”,伴随失眠者,选用百会、三阴交、内关。针刺留针30min,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

  4.典型病例

  李某,女,56岁,2013年4月25日初诊。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就诊,诉餐后腹胀,胀甚时疼痛,进食稍硬即觉不适,畏寒怕凉,食纳不佳,嗳气,矢气不爽,乏力,头晕,口粘腻,不甚欲饮,心烦,大便1d一行,舌暗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取无力,浮取弦滑。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痘疹,病理:胃(窦)粘膜腺体(中度)萎缩性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腹B超:胃蠕动缓慢。该患病机为脾胃气虚,推动无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寒邪、瘀血、痰浊互结中焦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处方:枳壳、焦榔片、丹参、党参各20g,乌药、木香、白术、柴胡、郁金、白豆蔻、炒薏苡仁15g,沉香、砂仁、檀香、川楝子、吴茱萸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天枢,留针30min,每周3次。5月2日二诊:药后胃胀满好转,疼痛减轻,嗳气减少,食纳欠佳,睡眠欠佳,舌脉同前。原方加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继续针刺治疗,加用百会穴。5月9日三诊:药后胃已不胀,食纳佳,偶有嗳气,睡眠稍差,脉滑缓,舌红苔腻已净,继续调脾胃益气,兼散寒去痰浊。上方再服14剂后脘腹胀满均消失。此后患者以上方加减继服用汤药3月,后复查胃镜痘疹已消失,病理:慢性浅表非活动性炎。按:脾气亏虚,无力运化,致餐后腹胀、纳食不佳;脾不升清,胃气不降,浊气上泛,致嗳气、头晕、矢气不爽、口粘腻;气虚则气滞,“不通则痛”,故饮食不当加重气机不畅而见疼痛不适;清阳不能实四肢,则见周身乏力;中焦寒邪蕴结则见畏寒怕凉;痰浊中阻则见胃黏膜痘疹,苔白腻;舌质暗红及胃脘疼痛位置固定提示瘀血。方中枳壳、乌药、沉香、木香、焦榔片、丹参、砂仁、檀香为五磨饮子和丹参饮合方,亦即五丹胃福汤主要组成;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柴胡、郁金、川楝子疏达肝气,取“土郁木达”之意;白豆蔻、薏苡仁健脾化痰浊;吴茱萸温散中焦寒邪。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合治腑病”;中脘为胃经募穴,天枢是大肠经募穴,“合募”相配,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邵老认为内关治疗胃气上逆如嗳气、呃逆等症效果最佳。以上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共达疏肝健脾,益气和胃,升清降浊之效。

国家名老中医邵祖燕教授痹症治验

    1.痹症的病因病机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之论。说明痹症发生的基础是正气虚,邪实是必要条件。

2.痹症的治疗经验   

   2.1扶正祛邪为常用治则

    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就会出现四肢的病变,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脉肌肉皆无气以生… …”[1-2]邵老认为,痹症属于中医痼疾顽证,久治不愈,由于病情迁延反复,常造成多器官受累,气血俱病,阴阳失调,虚实夹杂,故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为常用治则。所谓“扶正”,首要护胃气,保障机体生化之源,否则“脾胃一败,百药难施”。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是药物进一步发挥药效的器官。久病虚损,若再施以滥攻峻补,又焉能不伤胃气?邵老秉承“脾旺四季不受邪”的基础理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主张健脾扶正,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气得以化生,正气充旺,四肢得以濡养,自无罹患痹症之虑。故在治疗中,邵老经常配合五丹胃福冲剂以理气活血、健脾和胃。

2.2重用虫类药

中医药治疗痹症有较好疗效,其病程短者,一般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之品能奏效;而病久迁延,关节畸形,或肿胀僵硬,活动障碍者,则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胜任,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络通畅,邪蠲正复[3]。邵老认为,治疗此类沉珂,在祛风寒湿邪、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等治则基础上,必配以搜风剔络之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土鳖虫、炙蜣螂及蛇类等,或配以胆星、白饭、半夏等化痰药,否则病重药轻,难以奏效。

2.3痹症疼痛以止痛为先

在痹症以疼痛为主时,邵老强调,应以止痛为先,急则治标。因为疼痛不仅消耗体力,而且阻碍肢体活动,日久更致关节畸变,肌肉萎缩。邵祖燕教授临床常用的止痛中药有以下几类:

重用川乌,甚者草乌

川乌、草乌辛温大热,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又具强烈的镇痛作用,故凡寒证使用本品,应注意有无中毒情况,如出现心悸、胸闷、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当立即停药。本品不宜做酒制剂。 

细辛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效,因其有毒,故入散剂应遵古训,不可过钱,入汤剂则可依症情适当增减。细辛入丸散剂应不过3g,煎剂可用10g,细辛有毒,所含挥发油为主要有毒物质,服药过量者一般在药后40min-1h可出现头晕、呕吐、喊出、烦躁不安,继则发热,颈项强,血压升高,随之昏迷。

虫类药

虫类药包括全蝎、蜈蚣、土鳖虫、蜣螂及蛇类,具有搜风剔邪、通络止痛之效,临床可选择使用,如煎剂或研末吞服。

邵老指出,以上各类药,随痛选用,以最短的时间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功能活动,以防痹症加重。

3.验案举隅

初诊:2012.11.17,王某,男,64岁,患者诉手指僵硬变形、疼痛3年余。四末不温,疼痛遇寒加重,纳差,大便溏薄。舌暗苔白厚,脉弦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痛痹),治疗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剂:乌头汤加减,具体药物为:炙麻黄6g、牛膝12g、透骨草30g、乳香10g、防己15g、黄芪30g、伸筋草30g、川乌10g、姜黄15g、苏木15g、独活15g、细辛3g、川芎15g、桃仁、红花各15g,水煎服,分早晚十时服,7付。嘱患者药渣用水再煎煮1次,温热时泡手。

二诊(2012.11.24)患者诉服药后手指关节仍痛,四末不温,遇冷加重,纳少,便质稀薄。舌暗苔白腻,脉弦紧。药物:原方加全虫10g,地龙20g,乌梢蛇10g。水煎服,分早晚十时服,7付。并加用五丹胃福颗粒冲服,每次1袋,每日三次。

三诊(2012.12.1)患者诉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四末转温,纳差,大便正常,日一行。舌暗苔白腻,脉弦紧。药物:前方去炙麻黄,加当归20g,桑寄生20g,川断20g。水煎服,分早晚十时服,7付。继服五丹胃福颗粒。

四诊(2012.12.7)患者诉关节疼痛不明显,四末转温,纳食增加,二便调。继服五丹胃福颗粒调理。

按语:方中川乌、羌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佐以川芎、苏木、桃红以活血行气止痛;合以伸筋草、透骨草大队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药;佐以牛膝滋补肝肾之品,炙麻黄、防己、细辛祛风散寒化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通经止痛之效。该患者为老年男性,病程较久,遇寒加重,疼痛明显。故诊为痛痹。注意用药中乌头有毒,注意用量及煎服法,乌头应嘱患者先煎,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二诊中加入虫类药物,全虫10g,地龙20g,乌梢蛇10g。虫类药物对于痹症有较好的疗效,但要注意,虫类药物走窜之力较强,要防止伤脾碍胃,并有耗血动血之弊,就诊中已经追问患者有无黑便。同时加用五丹胃福颗粒以理气活血,健脾和胃,从而顾护脾胃以扶正。

友情链接
廉韵津沽 天津市卫健委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一附院          
内容声明:本站信息仅供给您做为健康参考,请勿将它作为您诊断或治疗的唯一依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津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1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