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一、A1题型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 ( )
A.属于自然科学与思维科学相结合的范畴 B.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
C.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D.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
E.属于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 )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既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基茬石的书籍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针灸甲乙经》
4.最早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本草纲目》
5.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的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本草纲目》
6.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本草纲目》
7.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最活跃时期是 ( )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8.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9.最早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的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针灸甲乙经》
11.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杲 D.朱震亨 E.张从正
12.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杲 D.朱震亨 E.张从正
13.金元四大家中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是 (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杲 D.朱震亨 E.张从正
14.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 (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呆 D.朱震亨 E.张从正
15.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叶桂 B.刘完素 C.吴瑭 D.薛雪 E.吴又可
16.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7.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E.张元素
18.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医家是 ( )
A.张从正 B.张仲景 C.张介宾 D.赵献可 E.吴有性
19.改正了古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的医家是 ( )
A.叶天士 B.王清任 C.王叔和 D.刘完素 E.张介宾
20.《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 )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_
D.辨证论治。 E.以上都不是
二、A2题型
1.患者,心悸失眠2月余,由于思虑劳神过度而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乏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证属 ( )
A.肝气乘脾 B.心脾两虚 C.肝火犯肺 D.肝气犯胃 E.心肾不交
2.患者,咳嗽咯血月余,由于经常急躁易怒,情志抑郁,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证属 ( )
A.心脾两虚 B.肝火犯胃 C.肝火犯肺 D.肝气乘脾 E.心肾不交
3.患者,食少乏力3个月。由于过度劳累而致头晕乏力、纳呆食少、胸胁胀满、腹痛泄泻。证属 ( )
A.肝气乘脾 B.肝气犯胃 C.脾虚肝乘 D.胃弱肝乘 E.肝火犯肺
4.患者,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重,证属 ( )
A.气失凉润 B.气失防卫 C.气失固摄 D.气失温煦 E.气失感传
5.患者,半月前下肢创伤大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健忘,证属 ( )
A.血不养气 B.血不化神 C.血不濡筋 D.血不载气 E.以上都不是
6.患者,下肢浮肿两月余。面色萎黄,食纳不香,腹部时而胀满,大便次数尚正常,但大便不成形,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下午明显。证属 ( )
A.肺不行水 B.脾失运化 C.肝失疏泄 D.肾失蒸化 E.三焦失利
7.患者,全身紫癜三个月。素体虚弱,操劳过度,体疲乏力,头昏自汗,全身出现散在出血点,有的部位已成片状,色淡紫,证属 ( )
A.气不生血 B.气不行血 C.气不摄血 D.气不养血 E.气不调血
8.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阳亢质 E.痰湿质
9.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气郁质 E.阳虚质
10.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 )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阴阳平和质 D.阴虚质 E.气郁质
三、C题型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阴阳的相对性体现在 ( )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2.阴阳的相互制约体现在 ( )
A.量变过程 B.质变过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阴阳的消长过程是 ( )
A.量变过程 B.质变过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4.阴阳的转化过程是 (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5.依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确立的治是 (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6.依据阴阳相互制约理论确立的治法是 ( )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A.补母治则 B.泻子治则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7.滋水涵木法属于 ( )
A.补母治则 B.泻子治则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8.抑木扶土法属于 ( )
A.心肝火旺 B.心肾不交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9.可以运用实则泻其子治法的证候是 ( )
A.心肝火旺 B.心肾不交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0.可以运用虚则补其母治法的证候是 ( )
四、X题型
1.下列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脉经》
2.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中涵括了 ( )
A.自然科学的知识 B.人类文化的知识 C.社会科学的知识
D.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 E.兵法学方面的知识
3.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 )
A.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B.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C.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D.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E.中医学对宇宙变化的认识
4.人体自身整体性的中心为 ( )
A.五脏 B.六腑 C.五体 D.五官 E.经络
5.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 )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人与精神情志的统一性 E.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
A.整体观念 B.恒动观念 C.辩证观念 D.辨证论治 E.治病求本
7.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基础包括 ( )
A.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B.医药知识的积累 C.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D.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E.对天文、地理的认识
8.《温疫论》对温疫病的病因的认识包括 ( )
A.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 B.多从口鼻而入,往往递相传染,形成大流行
C.症状、病程多类似 D.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发病季节
E.人与禽畜皆有疫病,但多各不相同
9.下列医家属于宋金元时期者有 ( )
A.陈无择 B.刘宗素 C.张元素 D.张介宾 E.朱震享
10.中医学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为 ( )
A.辨病因 B.辨病位 C.辨病性 D.辨病之传变 E.辨体质
答案:
一、A1题型:1.E 2.A 3.A 4.C 5.C 6.B 7.C 8.E 9.A 10.E 11.A 12.E 13.D 14.C 15.A 16.E 17.E 18.C 19.B 20.B
二、A2题型:1.B .2.C 3.C 4.C 5.B 6.B .7.C 8.C 9.A 10.B
三、C题型:1.B 2.C 3.A 4.B 5.C 6.D 7.A 8.D 9.A 10.D
四、X题型:1.ABCD 2.ABCDE 3.ABC 4.A 5.ABC 6.AD 7.ABCD 8.ABCDE 9.ABCE 10.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