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即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排行榜中“居高不下”,在我国恶性肿瘤中长期居于第3~5位。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粗率)为 28.2/10万,其中男性稍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
2.大肠癌都有哪些症状?
大肠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但是中晚期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发出报警信号,关于大肠癌,有以下的表现,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了。
(1)排便习惯改变:原有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减少,或腹泻、便秘交替。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部分患者会因便鲜血而误认为痔疮,一拖再拖,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3)腹痛或腹部不适:癌肿周围炎症刺激,会出现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4)腹部肿块:随着癌肿的增大,腹部可扪及包块;
(5)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3.癌前病变、早癌、癌,你了解多少?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今天,谈到大肠癌,我们有必要了解癌前病变、早癌(早期结直肠癌)、结直肠癌,虽然三者都带着“癌”字,但是无论是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预后,都是不一样的,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不足10%。虽然三者千差万别,但是三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联系,癌前病变→早癌→癌是三者的发展规律,这个过程可快可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我们必须得认清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发展规律,以至于做到谈癌不色变。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简而言之,即不是癌症,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但这个过程发展相对缓慢,部分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长,病情相对轻,目前常见的癌前病变有:腺瘤性息肉、 锯齿状息肉及息肉病(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腺瘤性息肉病)等,治疗以内镜下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早期结直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任意大小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虽有恶变,但浸润深度尚浅,也可称为早癌,其中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层者称为黏膜内癌(M期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称为黏膜下癌(SM期癌),治疗以内镜下治疗为主,部分需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结直肠癌:可以分为腺癌、锯齿状腺癌、腺瘤样腺癌、微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髓样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癌伴有肉瘤样成分等,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有转移,治疗难度大,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预后差。
4.早诊早治是关键—大肠癌的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不足10%,其关键还在于对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在认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前,您可能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高风险人群,其中高风险人群包括:①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②结直肠癌、肠道腺瘤病史 ③粪便潜血阳性 ④8-10年不愈的炎症性肠病病史。
筛查手段:①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最直观,且可以取病理活检);②FIT(粪便潜血试验) 辅助手段(特异性低,阳性需查肠镜);③乙状结肠镜(检查范围局限于乙状结肠或直肠,性价比不高);④结肠CT成像技术(费用高,应用少)。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40岁即开始常规结直肠癌筛查,尤其应当做结肠镜检查;对于中低风险人群,建议50岁即开始常规结直肠癌筛查,常规结肠镜检查;
5.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去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预防,就需要我们了解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危险因素 应对策略
◆ 结直肠癌家族史 定期查结肠镜
◆ 炎症性肠病史 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肠镜
◆ 糖尿病、肥胖、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 控制饮食,均衡饮食
◆ 吸烟、大量饮酒 改变生活习惯
保护因素
◆ 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虽然是结肠癌的保护性因素,但是长期服用会有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 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均衡的膳食纤维饮食会有助于肠道健康;
◆ 合理的体育锻炼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因此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控制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还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