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养科主要负责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的营养治疗工作,工作覆盖全院各临床科室,营养科现有9人,硕士4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目前已开展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医疗膳食、营养门诊、教学、科普宣教等工作,是天津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食疗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点单位,2018年获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肠内营养工作先进科室奖。
诊疗范围
营养科医师面向全院病房进行营养查房,查阅病历,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给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和膳食指导,及时与临床医师、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胃肠道功能情况,针对营养治疗的耐受情况及营养治疗效果调整营养处方,肠内营养液由营养科肠内营养配制室负责配制,发放至病房,做到序贯营养、个体化营养及动态化营养治疗。
科室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实习学生及医院规培轮转学生的带教工作,以及天津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营养科医师培训的授课工作。科室重视营养宣教工作,科内医生多次参加天津市健康大讲堂科普宣传,参与天津电视台“百医百顺”、“都市报道60分”、天津电台“我们爱科学”等多个栏目的节目录制。
诊疗技术
肠外营养治疗(PN)
肠外营养是指患者通过胃肠外的静脉途径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治疗方法,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
肠外营养与通常的静脉输液有很大区别,营养物质被更好的利用和吸收,增加节氮效果,可以使胃肠处于功能性静止状态,有治疗某些胃肠疾病作用。肠外营养直接进入循环,是某些因解剖结构或功能原因不能经胃肠营养患者唯一供给营养的途径,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促进康复。对长期患病或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采用此治疗方法,可以避免蛋白质消耗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凡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估计两周内无法正常饮食者,都是肠外营养治疗的指征。许多外科情况例如营养不良者的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炎性肠疾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过早恢复肠内营养可能使病情加重,可应用肠外营养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
肠内营养治疗(EN)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可满足或补充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治疗方法,肠内营养途径包括口服补充(ONS)、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和肠造瘘。中医学认为肠内营养属中医脾胃学说范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肠内营养制剂分为全营养配方(整蛋白、短肽、氨基酸型)、特定全营养配方(糖尿病、肾病、肝病、肿瘤型)、非全营养配方即组件配方(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组件)及其他配方(匀浆膳)。
肠内营养的优点为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给予方便费用低廉。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肠道的血液灌注与氧的供给;维持消化系统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避免从体循环释放含氮废气刺激肠粘膜细胞增殖,促进肠功能恢复;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细胞生长,改善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预防长期禁食所引起的淤胆、肝脏损害、肠道粘膜萎缩、各种代谢紊乱等问题。从整体治疗效果看,肠内营养对促进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改善、脏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膳食治疗
医疗膳食是适用于疾病状态的膳食,是营养治疗的基础,是患者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根据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各种疾病的特殊治疗需要分为基本膳食、称重膳食、试验膳食和代谢膳食。基本膳食是根据不同疾病的病理和生理需要将各类食物用改变烹调方法或改变食物质地而配制的膳食,分为普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称重膳食是针对某些疾病而制作的,其膳食营养素组成与平衡膳食不同,通过定量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重膳食种类较多,主要有低糖类膳食、低蛋白膳食、低脂膳食、低胆固醇饮食、高或低纤维膳食、限盐(钠)膳食、高或低钾膳食等。
营养科依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情况、既往饮食史等对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给予患者相应疾病的膳食处方,制定膳食食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