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常见一些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乏力、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等,其中血小板减少也是治疗后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
当治疗后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时应该注意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此时一定要在治疗后定期复查血象,比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前后变化情况,有问题及时就诊。化疗、放疗等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是很重要的,早期治疗未出现血象降低,也不能代表之后的治疗可以松懈,所以肿瘤病人一定要切记3-5天复查血象。
血小板减少出现原因—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如烷化剂多影响干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一些靶向药可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ARP抑制剂可能通过影响巨核细胞增殖和成熟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免疫治疗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可能与活化的T细胞与免疫检查点的潜在移除有关。
血小板减少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评估血小板减少程度,根据2022年CSCO指南,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可分为5级。若75 x 109/L ≤ 血小板计数 <100 x 109/L,应密切监测并注意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眼底出血、鼻出血、便血等情况;若10 x 109/L < 血小板计数 <75 x 109/L,此时应使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相关药物以帮助血小板数值尽快恢复;血小板计数 ≤ 10 x 109/L或合并出血,当血小板计数重度减低时,出血风险增加,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来减少严重出血情况的发生。 对于一些迫切需要手术的病人,要根据手术需要,尽快恢复血小板水平,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护理
要注意减少磕碰,注意保暖,饮食切忌生冷以及不干净食物,减少消化道感染发生,增加营养摄入,每日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
抗肿瘤治疗期间定期严密监测,及时处理相关毒性反应,或有严重不良反应时,根据情况及时减少药物用量或停药,可以帮助我们顺利、按疗程度过整个治疗周期,不影响后续治疗用药,从而改善抗肿瘤治疗效果。具体检测及注意事项可咨询我科门诊或住院部电话60637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