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中风病方面:
张伯礼教授重视“察舌验脉”的治疗理念。临床所见中风病人因体质不同、病程阶段不同,其主要致病因素及症状亦不同,另外病人常合并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等其他多种疾病。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在舌、脉上均能有所体现。中风病人多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脉象沉、弦者为多,或兼数、滑、涩、细、缓,而舌象的差别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如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者,多为气虚,后遗症期患者亦可兼见舌色淡白者,为气血亏虚或阳虚之象,脉象多兼细、缓;舌体偏瘦、色红绛而无苔甚或光剥者,多为肝肾阴虚或胃阴亏虚,此二者脉象多兼细、数;若舌色红绛、苔或黄或干者则多为阳热之象,其中舌体两边红者多见明显的肝火偏亢诸症,舌尖红有点刺者多为心火亢盛,此二者脉多弦、数;苔厚腻或湿滑者多为痰湿作祟,日久可化热而呈黄腻苔或脓腐苔,脉多见滑象;舌色紫暗者多为血瘀,甚者可伴有瘀斑、瘀点,脉象常弦中有涩。以上诸脉证常可兼杂。
张老师通过对大量病人舌象的观察总结,发现现今心脑血管病病人痰瘀互结证型较多,表现为舌质紫暗或暗红、舌苔厚腻,若痰胜于瘀,脉以滑或弦为主,若脉以涩为主则为瘀胜于痰。同时,中风患者的舌态也是判断病程阶段和转归预后的重要因素,若病人舌体柔软、运动灵活,则象征患者气血充盛、脏腑健旺,预后向善;若舌蹇语塞,伸舌偏向一侧,或兼舌态颤动、强硬,多证属肝风夹痰或痰瘀阻络,证多偏实,当以清热熄风、化瘀通络为要;若患者舌体伸出时呈短缩、萎软,甚或舌不能伸出口外,则提示病人伤阴较重或气血俱虚,病情较重,转归向恶,急当扶助正气。
在治疗老年期痴呆方面:
张伯礼老师主张“分期论治”,张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机制为肾精亏虚,痰瘀内阻,并针对其虚、痰、瘀特点,提出“益肾化浊法”治疗VD,取得了显著疗效;在对VD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总结出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病情发展,建立了VD三期诊断标准,分别为平台期、波动期及下滑期,并依此分期论治,建立了中医药治疗VD疗效评价系统。其主持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基础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临床分型和诊疗标准已被SFDA采用作为VD新药研制的指导原则,所建立的分期治疗方法已被广泛采用。
通过对VD病情及证候的系统观察发现,本病病情不断演化转变,在一定阶段可保持相对稳定,在另一阶段则呈现波动或下滑加重,依据病情相对稳定和进展加重的临床自然病程特点可划分为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根据各期证候特点和病情演化趋势不同,提出分期辨证,即各期采取不同治疗原则,治疗策略和方药各有侧重。
平台期,多见于发病早期或轻度患者,此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治疗上予标本兼治,治本为主,通过扶助人体正气,培本固元,增强抗邪能力,防已病之传变,治诸邪于未萌,延长平台期,以达到延缓病程进展的目标;波动期,多由于各种诱发因素或病理因素(痰、瘀、火、风等)造成患者病情在原有基础上反复或加重,亦可出现新的病情特点,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因此要迅速截断诱发因素的破坏作用,有效管控相关病理因素以防治病情波动,在治疗中注重祛标实,即消除或减轻病理因素的破环作用,同时可酌情佐以补虚,务要见机而行,不留虚虚实实之弊;下滑期,此期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呈渐进、持续下滑,应针对造成病情激变的毒邪破坏作用,不失时机地解毒、排毒、减毒,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阻止阶梯样下滑。毋庸置疑,三期分治的目的在于为临床治疗本病过程能够在整体病情上明确定位,做到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