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 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业医近50载,中医经典理论深厚,善用经典名方,临证经验丰 富,擅长心系[1-2]、脾胃系疾病[3]等的中医药治疗 。于主 任在临床上深受朱丹溪从“六郁”、“痰浊”等病机认识疾 病学术思想的影响,倡导“郁滞论”思想[4-5],重视“痰郁”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临床擅用具疏郁豁痰功效之温胆汤加减论治心系病证,临诊时在辨证论治基础 上变化运用温胆汤加减辨治胸痹、心悸、不寐、眩晕等疾 病,临床效佳 。现简述于主任对温胆汤的认识,并分享 其运用温胆汤加减论治心系病证验案二则以供赏析 。1 临证注重于痰 , 善用温胆。于志强主任谓《丹溪心法 ·痰十三》有曰:“痰之为 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6]、“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 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 痞隔,为壅塞,或胸膈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 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7]。于主任秉承朱丹溪 “百病皆由痰作祟”之思想,并认为胆附于肝,肝主藏魂, 胆主决断,若其被痰热内扰所迫,则见虚烦不眠(不寐); 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不守舍,则惊悸不宁(心悸); 痰浊或痰热痹阻于心则见(胸痹)心痛、心悸[8]。另于主 任还指出胆热上逆则口苦,痰热上扰清空则目眩头晕;若痰热内扰,神明失守,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 幻证候 。正如《症因脉治 ·痰症论》有云:“痰之为病,变 化百出”。而“温胆汤”作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之经典名方,为于志强主任临证时所推崇治痰之方,其 以常达变,以之变化应用于上述病症常获良效。诸多医家认为,温胆汤始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备急 千金要方》,药物组成是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炙 甘草等六味; 而实则源出自南北朝时代姚僧垣编撰之 《集验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记载了:“《集验方》温 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8-9]。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温胆汤时又加上了 茯苓、大枣[10],谓之:“治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 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 草,茯苓,……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并谓其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 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 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 坐卧不安”。吴崑《医方考》论温胆汤曰:“竹茹之清,所以去热; 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 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而《古今名医方论》则曰: “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 , 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而少阳平”。 纵观温胆汤全方,诸药相合,“清热而不寒凝,化痰且不 燥,俾痰涎消解,余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温和之气”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名老中医步玉如谓本方:“诸 药配合,化痰燥湿而不助热,清凉泄热而不恋湿,行散中 兼顾正气,沉降中佐有升浮,为清化痰热之良方”[8]。于主任谓温胆汤在历代文献中论及因痰致心悸、不 寐等病证颇多,如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 不得卧》中 提出痰滞为不寐之因,治以“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 黄末”;清代张璐《张氏医通 · 不得卧》云:“妇人肥盛多 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 火扰之则不眠 。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钱, 炒枣仁一钱五分,立效”;《血证论 · 卧寐》曰:“肝经有 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医方集 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 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 。其以温胆名 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而汪机则谓:“温 胆汤治一切痰郁以作惊悸”[11]。综合于志强主任对于温胆汤方药理论的认识及多 年的应用体会,其运用温胆汤加减辨治心系病证颇有心 得,认为以之论治诸多内科疾病皆效,斟酌加减,根据临 床辨证可拟方参齿温胆汤、陷胸温胆汤、天茶温胆汤、双 夏温胆汤、参英温胆汤等,可谓变化无穷;并总结温胆汤 加减临床常可用于治疗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宁,胸闷 呕恶,或呃逆,口苦,头晕目眩,胃脘痞闷,或见幻见、幻 闻、幻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略数等为主 要表现的诸多心系内科病证 。于主任并强调对于临证 见痰热中阻致病者,还当辅以健脾、行气、活血等药物, 健脾者清生痰之源,行气者助化痰消积,活血者防痰阻 成瘀,诸药并用,方能标本兼顾,内顾无忧而外患可除 。
2 运用温胆汤加减论治心系病证验案
2. 1 参齿温胆汤-心悸之痰火扰心,心神不宁证
刘某,男,42岁,主因心悸阵作2年,加重1周就诊。患 者自诉2年前始常于饱餐后发作心悸、胸闷等不适,遂就 诊医院,查心电图(ECG)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 性期前收缩”,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25mg,每日2次,服用 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并自行停药,平素间断发作常自 行服用美托洛尔后缓解 。1周前,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不适较前加重,伴胸中灼热满闷,恶心欲呕等 症,遂就诊我院门诊 。时症见:心悸不宁,时作时止,胸 中灼热烦闷,口干口苦,时呕恶,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 有瘀斑,脉弦滑(体型偏胖,平素嗜食肥甘)。ECG示频 发室上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西医诊 断为心律失常;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痰火扰心,心神不 宁 。治法以清热豁痰,宁心安神之法,方以参齿温胆汤 加减治疗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竹茹10g,苦参15g, 茯苓10g,枳壳10g,黄连10g,生龙齿30g(先煎),丹参30g, 檀香6g,砂仁6g,炙甘草10g,旋覆花10g(包)。煎服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7剂 。
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自觉心悸胸闷、呕恶减轻, 大便仍干,2~3d一行 。遂于前方加厚朴10g、大黄10g(后 下),再服7剂。
三诊:患者心悸症状明显改善,余症减轻 。再服7剂 巩固疗效。
按:本病隶属中医“心悸”范畴。《丹溪心法 · 惊悸 怔忡》云:“惊悸……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由是 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王肯堂《证治准绳》中 所云:“郁痰积于心包、胃 口而致惊悸,怔忡者有之。”清 ·徐大椿曰:“气郁生涎,涎痰内沃,而心胆不宁,故怔忡 惊悸不已焉”。患者素体湿盛,加之平素嗜食肥甘,致使 积湿生痰,痰浊困脾,积痰生热。本次发病症见“心悸不 宁,时作时止”,为痰热扰动心神之征,“胸中灼热烦闷, 口干 口苦,时呕恶,大便干结”,为痰热中阻之象,而舌暗 红苔黄腻有瘀斑,脉弦滑,考虑痰阻气机,血行不畅成 瘀。故而治法当以清热豁痰,宁心安神为主,兼以理气 活血,于主任以自拟“参齿温胆汤”加减治疗病解。
参齿温胆汤是于主任在黄连温胆汤基础上加苦参、 生龙齿组成。方中龙齿镇惊安神,清热除烦;苦参清热 燥湿,并可“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名医别录》); 竹茹“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惊悸怔忡,心烦 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药品 化义》);半夏祛热化浊,降逆和胃;黄连苦寒泻火,清心 除烦;陈皮理气化痰,枳壳涤痰下气,使气顺而痰自消; 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使痰热得清,心神安宁,则悸动 自平。另本病患者有血 瘀之象,故再加丹参饮,理气活血;患者时有呕恶,《本草 正》言“旋复花,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故再加用旋覆花,以增强其降气消痰止呕之功。
2.2 双夏温胆汤-不寐之痰热内扰,神魂不安证
鞠某,女,48岁,主因“失眠多梦2年”就诊 。患者2年 前因情绪不定,焦虑不安并出现失眠症状,曾 自服“枣仁 安神丸”等药物,效果欠佳,并伴见胸中灼热满闷,纳呆 呕恶,心烦易怒等症,失眠症状则日渐严重,曾于医院查 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无异常 。并自诉近3个月来每晚服 用舒乐安定2片,睡眠时间仍4h左右,遂就诊我院 。时症 见:失眠少寐,胸中灼热满闷,呕恶纳呆,嗳气,心烦易 怒,口苦痰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患者体型偏胖,平 素嗜食肥甘)。查BP135/70mmHg,ECG示窦律,HR82次/ 分,律齐 。西医诊断为失眠;中医诊断为不寐,证属痰热 内扰,神魂不安 。治法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选双夏 温胆汤加减治疗 。处方:半夏15g,夏枯草15g,川连10g, 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竹茹10g,珍珠母30g(先煎), 远志10g,石菖蒲10g,栀子10g,淡豆豉10g,甘草10g 。煎 服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分服,7剂 。
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夜寐较前安、胸闷灼热感 减轻,心烦易怒、纳呆等症明显改善,现每晚未再服用舒 乐安定,能入寐5~6h,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效不更方,继 服前方10剂。
三诊:患者再服前方10剂后自觉失眠明显改善,余 症皆减轻或消除,遂又守方继服上方10剂以巩固治疗 。
按:失眠亦称“不寐”、“不能眠”、“ 目不瞑”。《内经》 认为,人之寤寐,与卫气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行于 阳则阳经气盛,主动,神动出于舍则寤;卫气行于阴则阴 经气盛,主静,神入于舍则寐。白天卫气运行于阳经,人 体阳气盛于外,人寤而活动;夜间卫气入内,运行于阴经 和五藏,人寐而休息。明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 · 不寐候》中论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 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清 · 张璐《张氏医通 · 不得卧》 云:“脉滑数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 则卧不安也”,清 · 王普耀《医学体用 ·论目瞪神呆通宵 不寐得之惊恐》曰:“郁火生痰,痰火二者阻痹肝胆包络 之间,清明之气被痰火所蒙,阴阳之气,魂魄之精,营卫 之行,从此交乱,……所以起卧不安,心绪纷纭……”。
该病患之病机为肝郁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扰,肝 魂离舍,故于主任拟双夏温胆汤(双夏汤合温胆汤加减) 清肝泻火,涤痰安魂以治之。双夏汤源于明 · 王肯堂
《重订灵兰要览》,是其记录了元 · 戴良《九灵山房集》治 疗不寐的方子,由半夏、夏枯草两味药组成,该方顺应了 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 节律,广泛用于论治失眠。而双夏温胆汤是由“半夏、夏 枯草、川连、枳壳、陈皮、茯苓、竹茹、珍珠母、远志、石菖 蒲、甘草”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本草纲 目》云其“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从新》云“半夏能和 胃气,而通阴阳,……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本经疏证》谓其能“通阴阳,…… 治不眠”。二药合而为用,其一清化痰热,和中安神;其 二乃取交通阴阳之意也,即《医学秘旨》所云:“盖半夏得 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竹茹以 “清热痰,宁神开郁,主治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 宁”;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珍珠母镇惊安神;远志益 脾安神;石菖蒲除痰消积,开胃宽中;陈皮理气化痰,枳 壳涤痰下气,使气顺而痰自消;茯苓,健脾渗湿,杜生痰 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并加用栀子、淡豆豉以增清热除 烦之功。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阴阳和平,目乃得瞑。
3 小结
于主任临证遣方用药,“治痰求本,随证立法”,若痰 热瘀结,心脉痹阻之胸痹,可选用陷胸温胆汤(小陷胸 汤+温胆汤加减);若痰浊中阻,痰火上扰之眩晕,可选天 茶温胆汤(温胆汤+天麻、苦丁茶),若以心动悸,脉结代 为主者,还可选用参英温胆汤(黄连温胆汤+苦参、紫石 英)等以温胆汤加减组方之剂;并遵《丹溪心法》“善治痰 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之 旨[7],临证时常佐以理气之品,以合“气行则水行”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