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 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 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临证强调抓主症、 守病机,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 以“气机之郁”为先,并善用升降散,于教授认为凡 病不论外感和内伤,只要证见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者,皆可予升降散加减。有幸跟师于教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于教授“郁滞论”思想与“异病 同治”理论,举其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带状疱 疹及偏头痛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1于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简述升降散
1.1 郁滞伊始,开郁为务 于教授认为“郁滞”为百 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贯穿疾病始终,倡导“宣通 郁滞,调气为先”,“恢复气机平衡 ”,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 ” 。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 · 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 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气机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素 有“百病生于气”,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病乃丛生。朱丹溪云: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人体气机中,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 ; 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如此则五脏六腑安和, 反之气机逆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泻 ; 浊阴在上,则生 瞋胀”。 于教授强调气郁常化火,致火郁 ( 郁热) ,无 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常由气机升降失 调所致,临证善察郁热诸象,注重舌脉二便,主抓“气 机郁滞”病机,使临床指针更确切,对于“郁热”诸症, 火郁发之,以开郁为务,开郁理气,气畅则郁热自消。 于老主张病机十九条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 达”,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要注意分析五行相生 相克规律,抓住病变脏腑之根本,疏通气血,畅达 气机。
1. 2 寻根溯本,问道求源 升降散作为气机调节的基础方,其药物组成首见于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 回春 · 卷二 · 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 : 治肿项大头 病、虾蟆瘟病”。 后清代陈良佐《二分析义》将龚氏的 “内府仙方”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陪赈散,言“为定 热疫方,药甚平常,功极神速,因名《陪赈散》,又 曰 《二分析义》,以热疫多在春分后、秋分前也”。 方名 首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 “是方 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 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 更其名曰升降散。”原方由白僵蚕(酒炒,二钱) ,全蝉 蜕(去土,一钱) ,广姜黄 ( 去皮,三钱) ,川大黄 ( 生四钱) 组成,辅 以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伤寒瘟疫条 辨》云“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清阳 ; 姜黄、大 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杨栗山用升降散主治“温病亦杂气中之 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并认为 “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 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 强调“怫热内炽”,自里达外,由血分而发出气分,指 出温病毒邪通过口鼻侵入机体,首先侵犯中焦,然后 按三焦传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热毒内郁”。
1. 3 君 臣佐使,组方有道 杨氏称升降散为温病 十五方之总方,方中僵蚕为君药,味辛咸气薄轻浮,为 清化之品,蚕感邪而僵,色白质坚,是木为金闭,金木 合德之象,既有金之开破又有风木之疏散,且亦体浊 阴而用清阳,可直入邪气结聚之处,疏散外达,喜 燥恶湿,能祛风胜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 ; 蝉蜕为 臣药,味咸且甘性寒,为清虚之品,轻浮发散,能宣肺 透疹,得天地风露之精华,善胜风除湿,涤热解毒,为 阳中之阴。蝉饮而不食,溺而不粪。蚕食而不饮,粪 而不溺。二者皆禀金水之精,合用宣郁透热,透邪外 达,升而不霸,无化燥伤阴之弊 ; 姜黄为佐药,味辛且 苦性热,苦能泻热,辛能散结,禀天冬寒之水气,得地 金火之二味,能行气解郁,破血化癥,祛邪解毒。《本 草求原》言“姜黄,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 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 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泻血也”; 大黄为使药, 味苦性寒,苦能泻火,善泻热行瘀,上通下行,推陈致 新。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后世以酒性辛烈,易动火 生风,而蜂蜜味甘,易致痞满,不利湿热分散,故临床 应用时,多数去此 2 味,以其余 4 味入药,共奏升 清降浊,畅达气机,透邪外出之效。于教授认为该方 寒温同用、升降相兼、透泻共施,药简力宏效专,乃气 机失调之基础方,亦乃邪热内郁之基础方,其透发郁 热、升清降浊疗效在临床上屡试不爽,效如桴鼓。
2 临证守方,灵活化裁
2. 1 病案 1 荨麻疹,高某,男,66 岁。2021 年 4 月 6 日初诊,荨麻疹反复发作 3 年,以春、夏两季多发。 症见皮肤红疹搔痒,色暗红,连结成片,伴口苦咽痛, 大便秘结,2 ~3 d 一行,舌暗红,苔黄少津,脉象滑。 中医诊为瘾疹,证属风热瘀结肌表,热毒内郁。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表法,方宗升降散加减,处方如下 : 僵蚕 10 g,蝉蜕 10 g,生大黄 5 g(后下) ,姜黄 8 g,牛 蒡子 15 g,地肤子 15 g,丹皮 10 g,玄参 15 g,生甘草 10 g,黄芩 10 g,生地 10 g 。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2021 年 4 月 10 日二诊,药后诸证好转,大便已行,上 方去生大黄 7 剂而愈。随诊 3 个月,未见复发。
按: 荨麻疹俗称风疹 团,中 医称 之 为“瘾疹”。 《医宗金鉴》述此病为“鬼饭疙瘩”。 本病案患者虽年 过六旬,其正气仍十分充盛。 临证表现皮肤红疹瘙 痒,色暗红,知风热瘀结肌表无疑 ; 见口苦咽痛、大便 秘结、苔黄少津脉滑,知热毒郁结于内无误,故选用升 降散调畅气机,透达郁热。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透 疹利咽,正如《药品化义》云“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 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 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 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 用此”; 地肤子既通利小便,导热于下,与姜黄、大黄相 伍,使瘀热从二便分消,又祛风清热止痒,与黄芩、玄 参合用,以达清热解毒之效 ; 玄参坚阴降火,热去津液 自生 ; 丹皮、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体现“时时顾护 津液”之旨 ;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 清热,凉血解表之效。二诊,诸证好转,大便已行,去 苦寒清泻之大黄,继服 7 剂以巩固疗效。
2. 2 病案 2 带状疱疹,沈某,女,43 岁。2021 年 3 月 2 日初诊,下嘴唇内侧烧灼样疼痛 2 天,可见透明 的、串联的小水泡 4 枚,头痛身热 ( 体温 37. 3℃ ) ,口 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2 日未行。舌红,苔黄腻, 脉滑。 中医诊为蛇串疮,证属风热袭表,脾经湿热。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清泻脾经湿热之法,拟升降散合 泻黄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 : 僵蚕 10 g,蝉蜕 10 g,姜 黄 9 g,生石膏 15 g,大青叶 15 g,金银花 15 g,(打碎 先煎) 霍香 10 g,防风 6 g,栀子 6 g,炙甘草 10 g。 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2021 年 3 月 6 日二诊,药后 诸证好转,身热己退,大便已行,舌苔黄而微腻。前方 去生石膏,续服 7 剂而愈。
按 : 带状疱疹属中医腰缠火丹、蛇串疮范畴,《外 科大成》中云: “缠腰火丹,一名火带疮,俗称蛇串疮, 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 于老以 经络为纲,以发病的部位为目辨证,由于带状疱疹病 毒最多侵犯肝经循行所过的胸胁及胆经循行所过的颞颊部,本病案患者带状疱疹发生在口腔,口苦咽干, 于老认为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相关,病机关键以湿 热火毒为要,发病机理为湿热内蕴,外溢肌肤,与热 邪相结于口唇。头痛身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 干为内有郁热之象,结合舌脉为夹湿之象。《内经》 言“火郁发之”,故用升降散合防风宣发火毒,透发郁 热 ; 泻黄汤清泻脾胃伏火 ; 大青叶凉血解毒消斑 ; 金银 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全方共奏畅达气机,宣发火 毒,通里达表之效。对于外邪袭表所致的火郁证,于 老常酌加金银花、连翘、防风、苏叶之属,又另加风药 如防风、荆芥穗之类 以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 理,体现“火郁发之”之旨。
2. 3 病案 3 偏头痛,刘某,女,32 岁。2021 年 2 月 23 日初诊,患者素有偏头痛 1 年多,每因生气或恼怒 诱发或加重,2 天前,又因与家人争吵后,左侧偏头痛 又作,伴头晕且胀,心烦易怒。 口苦欲呕,左侧上肢麻 木,便干,舌紫暗苔黄,脉弦滑。 中医诊为头痛,证属 肝郁化火,化风,夹瘀血闭阻经络。治以开郁,升降气 机为先务,拟升降散加减,处方如下 : 僵蚕 10 g,蝉蜕 10 g,姜黄 10 g,栀子 10 g,苦丁茶 10 g,蜈蚣 1 条,桑 枝 30 g,水蛭 3 g,蔓荊子 10 g,细辛 3 g,炙甘草 6 g,竹 茹 10 g 。7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2021 年 3 月 2 日 二诊,偏头痛明显好转,大便微溏,原方去栀子,加白 扁豆 15 g,莲子肉 15 g,继服 7 剂。2021 年 3 月 9 日 三诊,诸证悉除,后以逍遥散合升降散加减,配蜜丸巩 固疗效,二个月后随仿,未见复发。
按: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黄帝内经》中有 “首风”“脑风”之名。《东垣十书》首有“偏头痛”病 名,言: “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圣济总录 · 偏头痛》云: “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 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本 病案患者偏头痛,病位为肝(胆) 经循行所过,每因生 气或恼怒诱发或加重,伴头晕且胀,心烦易怒,为肝失 调达,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之象,左侧上肢麻木为气滞 血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之象,患者病情日久郁而化 火,化风,夹瘀血闭阻经络,不通则痛,治以升降散加 减开郁升降气机。 患者病程长,病机复杂,当分治标 治本先后次序,首诊方中以升降散畅达气机 ; 栀子、竹 茹泻火除烦,正如《医学启源》言栀子“疗心经客热, 除烦燥,去上焦虚热,治风”。《本经疏证》言“栀子为治烦要剂”。 苦丁茶清肝疏风、清利头目、除烦解渴 ; 患者左侧上肢麻木,以蜈蚣、桑枝、水蛭活血通络,《医 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 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其性尤善搜 风,内治肝风萌动……”“水蛭为其味咸,故善入血 分 ; 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 ; 为其气腐,其气味 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 新血”; 蔓荊子、细辛祛风止痛,《珍珠囊》言蔓荆子 “凉诸经血,止头痛”,《本草纲目》云“细辛,辛温能 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 宜用之”,《本草经 解》言细辛“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入脑则头痛,脑 动风性动也,其主之者,风气通肝,入肝辛散也”; 炙甘 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开郁泻火祛风化瘀止痛之功。 二诊,大便微溏,去苦寒清泻之栀子,加健脾止泻之白 扁豆、莲子肉。三诊,诸证悉除,患者性急善怒,用逍 遥散合升降散加减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以治本。对于 气郁之证,于老常酌加柴胡、青皮、香附之属 ; 夹血瘀 者,常酌加丹皮、赤芍、紫草之类,血瘀甚者,加水蛭、 土鳖虫、蜈蚣、三七粉等。
3章末总结,拓宽思路
于志强教授临证运用升降散加减论治杂病之经 验,正是其倡导的“郁滞论”“宣通郁滞,调气为先”, 主张“恢复气机平衡”等思想的具体体现。升降散原 为治疗瘟疫邪毒,表里三焦大热之总方,于老认为随 着人们生活方式及体质的改变,郁热之证比较普遍, 无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凡属邪气郁滞 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所致诸症,皆可用升降散化裁。 临证强调抓主症、守病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 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辨证尤重舌脉二便,凡属郁 热之象,皆在此方基础上加减,使气畅郁热自消,诸症 随之而解,将此方广泛用于治疗各科杂病,拓宽了升 降散的临床应用范围。此外,还需要不断总结历代医 家经验并对升降散的现代临床研究及药理机制做进 一步探索,以提高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