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是指精液中含有血液的一种男科常见疾 病,既为中医病名,又为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该病可发于男性性发育后的任何年龄,但好发于 30~40 岁青壮年 。其病因一般包括感染和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良性病变、肿瘤、结核等,罕见病因有尿路结石、会阴创伤或睾丸创伤等 。在现代医学中血 精常见于精囊炎,并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发病,临床上分为急性精囊炎和慢性精囊炎两类,前者较少,后者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除精中带血外,也可伴有少腹胀痛、射精疼痛等症 。 治疗主要以抗感染及手术为主,但保守治疗或术后恢复患者的效果不甚理想。 中医药治疗该病独具特色与优势,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精神压力。
于志强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内科学专家,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 于志强教授从医四十余载,学术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注重气机升降调节,主张“ 内伤杂病从肝论治”,对于内伤诸病的遣方用药 及经典名方见解独到,现分享于教授临床治疗血精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1古代医家对血精的论述
血精最早的论述记载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 虚劳精血出候》,其中曰:“此劳伤肾气故也。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虚劳则生七伤六极,气血俱损,肾家偏虚,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最早提 及该病是因肾气亏虚所致 。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 血证》中述:“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 门……凡劳伤五脏,或五志之火,致令冲任动血者, 多从精道而 出”“ 血从精道出者…… 多 因房劳,以致阴虚火动,营血妄行而然”,其认为除劳伤外,五志之火和阴虚之火亦可动血,使血从精道而出,此处除劳伤、房劳外尤为强调火邪的致病因素 。 明代李梴《医 学入门》中亦述“火盛精中多红丝”,亦强调了火邪的病因。《医宗必读 · 赤 白浊》云:“浊病即为精病,非溺病也…… 精者血之所化,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所以少年天癸未至,强力行房,所泄半精半血;少年施泄无度,亦多精血杂出……虚滑者,血不及变,乃为赤浊”,详细论述了少年肾气未充、天癸未至而强行房事或施泄无度为血精的病因,并鉴别了血精与溺病 。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此病病机与肾虚劳伤、火盛动血密切相关,病因与房劳过度、年龄、外感内生之火邪有关,所涉病变脏腑主要为肾,病性主要为虚与火,治疗上以滋阴降火、补气益肾为主。
2现代医家对血精的研究
随着医学发展,现代医家在前人论述基础上,对于血精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如王伊光认为肾虚为血精基本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兼有瘀血阻络、肝 肾失调。故其在治疗上将补肾贯穿始终,重视肝肾同治,兼以破血逐瘀、调畅气机 。刘涛等周仲瑛教授“瘀热”理论指导下,认为血精在一定阶段,会表现为瘀热相搏之证,因而治法上以凉血、化瘀、止血三法为重,三法同用并除瘀热,标本兼顾。崔云教授论治血精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肝郁、热迫血行, 湿热蕴结、灼伤血络,脾肾两虚、气不摄血。治疗上, 分别以滋肾疏肝止血,清泻湿热、凉血止血,补肾健 脾、益气摄血为法组方加减 。郭军教授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房事不节(洁)及脏腑虚损,辨证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虚实为纲目,临床上以湿热伤络、瘀血阻络、阴虚火旺、脾虚不固四证最为常见,治 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滋阴降火、健脾益气 。李其信教授尤为重视“病体相关”的中医体质学理论,认为血精与体质偏颇状态高度相关,临床上该病患者体质多以阴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主,治疗上根据患者体质不同,阴虚者重在滋阴培本,佐以清热;湿热者分清湿热,注重凉血止血;血瘀者以活血化瘀,兼以补气行气为主 。徐福松教授认为血精的发生机理不外血络受损,精离其位,常分 型为阴虚火旺、湿热下注、脾 肾两虚,治疗以宁络止血为基本原则,提出” 滋阴降火是治血精之常,清热化湿是治血精之变,补益气血是治血精之本,凉血止 血是治血精之标”的观点 。谢作钢主任中医师认为,该病总体病机以虚为主,且虚夹实,临床以阴虚夹湿热、阳虚夹寒湿以及瘀血阻滞为主,治疗时善用经方,阴虚夹湿热者,常用黄连阿胶汤合蒲灰散加减;阳虚夹寒湿者,常用黄土汤加减;瘀血阻滞者,常用大黄虫丸加减。
由此而知,现代医家在继承前贤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生活及疾病特点,对该病的病因总结更加完善, 或因房劳、劳力、熬夜过度,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而致肾虚、脾虚;或素为湿热之体,如长期大量饮酒、偏食肥甘厚味之品,或不良生活习惯、不洁性交史感染湿热之邪循经逆行,致湿热蕴结;或因情志不节,肝郁不舒或郁而化火等 。该病病机又进一 步补充了肝郁、脾虚、湿热、瘀血、瘀热等。治疗主要围绕肝、脾、肾三脏,尤 以肝 肾为重。 治法一般以调 补肝肾为主,再根据其不同证型加以行气、利湿、清 热、化瘀、止血、凉血等治法,临床皆有良效。
西医诊治上,其总体治疗原则为:偶发血精,去除诱因,随访观察;复发血精,消除顾虑,对因用药;顽固血精,去除病灶,解除梗阻。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 常用药物主要有抗感染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物、5-α还原酶抑制剂、止血药等;手术方式主要是精囊镜手术治疗 。也有多种治疗方式结合应用,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如曹迪等研究结果表明,精囊镜联合非那雄胺治疗慢性精囊炎,相较于未联合使用非那雄胺组临床有效率更高 。 禹长杰中药与西药同时运用,结果显示,知柏地黄汤联 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精囊炎性血精,相较于单纯应用 左氧氟沙星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精液中的血液量,促进病情康复。程昭宝等 研究观察显示,精囊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血精术后联合内服中药八正散,相较于未服用该药治疗的患者,能显著降低血精复发率。
3于教授对血精的病证分析
3.1肝肾为本,虚实两端
首先,从病位看,血精病犯前阴,其位在下,肝、 肾两脏同居 下焦,故易受其犯。《灵枢 · 经 脉》曰: “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循股阴入毛 中,过阴器,抵小腹”“ 足厥阴之别,名 曰蠡沟…… 其 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这表明前阴之处为肝经循行,故受其主;其次,从精、气、血、津液角度看,血精病主要涉及精与血两种精微物质 。精乃先天之精与 后天之精合而生成,其贮藏于 肾,疏泄于肝,有繁衍生命、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血由营气、津液及肾 精为生化之源,其赖精而生,依气而行,藏归于肝,行 于周身有濡养、化精、化神之功。精、血 同为液态精微物质,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前所述,巢氏在论述该病时即说精乃血所成,明代皇甫中 《明医指掌》亦指出:“好色之徒,勤于御女,精出有限 而欲无穷,血为火迫,不及化精,故其色赤,从乎血 也”,精、血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即为精血 同源,因而血精的发生与精的疏泄、 贮藏、转化及血的运行、转化异常密切相关;而精、血 在正常完成上述生理功能时离不开肝、肾两脏 的协 调作用,故亦有“肝肾同源”之说。 因此,综合以上从 脏腑角度的讨论,血精的发病之本在于肝肾。
肝者,一主疏泄,二主藏血。 如《素 问 · 阴阳应 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其应于东,通于春,属于木,合于风,有木之条达、曲直之性,亦有风气善动不居之情 。故其气长于生发,可主疏泄,畅达气机而调节周身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 且肝之藏血亦可防止出血、调节血量,与脾脏共同统 摄血液,使其行于脉中,运行通畅而不妄行 。一旦肝气被郁,疏泄失职、藏血不及便会精疏不及、血液妄行。且肝病易延及他脏,有“肝为五脏之贼”之说,故于教授治疗内伤杂病主张从肝论治,进而调理其他 脏腑;肾者,有藏精、主水、主蛰守位之功,如《素 问》 所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四时通于冬,五行合于水,开窍于前后二阴,以封藏为本,以闭藏为职,司精 室开合,贮藏精液。且肾之守位,潜藏相火(肾阳)而不露,使相火温煦而不亢盛 。一旦肾脏亏虚,藏精不及、守位失司便会精泄不固、相火妄动。肝肾两脏母子相生、“精血 同源”,二者互生互化且互制互用,即为“藏泄互用”。 如《格致余 论》中 言:“主闭藏者肾 也,司疏泄者肝也”,一藏一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精、 血行止有度。且两脏皆藏相火,肾之龙火、肝之雷火,与君火有“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关系,禀命行令以潜藏守位为要,即“ 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而两 脏之阴充沛才能保其相火守位而不妄动 。基于以上 肝肾两脏的生理特性,可知肝易病且尤易累及于肾。 于肾而言,因其藏精之性,病证以虚证为主,如《小儿药证直诀 · 脉证治法》言:“肾主虚,无实也”,故因肾而发的血精以虚为主。
基于以上病位、病机分析,于教授认为血精病位 在于肝肾,辨其虚实,实者责之于肝,其证多为肝经 湿热,表现为精液呈血性,阴茎涩痛,伴阴囊潮湿,小 腹坠胀,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虚者责之于肾,多为阴虚火旺之 象,表现为血精反复发作,时重时轻,腰膝酸软,五心 烦热,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予知柏地黄汤加减治之。
3.2宣通郁滞,调达气机
《四圣心源》曰:“凡病之起,无不因木气抑郁不生是 以病也。”《景岳全书 · 郁证》亦 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于教授的学术思想 取法先贤,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皆与“郁滞” 有关,提出“ 诸般郁滞,以气郁为先,而后有水液之 郁,久之则生血络之郁,郁滞 由无形而生有形;而诸 般有形之郁滞,又阻滞气机之通道,加重气机之凝 滞,则气郁更甚”的“郁滞论”。 气郁为“ 无形之郁”, 以无形化有形,故亦为诸般郁滞发展、演变之源,“无形之郁”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气,而“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食郁、血郁等为主。此般郁滞便囊括了所有关于精、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于教授强调一定应重视疾病在 “ 无形之郁”(尤其气郁)的阶段,不可重“有形”而轻 “ 无形”,以至养虎为患、恶性循环。 因肝之升发、条达之性,最喜条达恶抑郁,因而但凡涉及“郁滞”必是肝失其职,故于教授主张“ 内伤杂病 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倡导“宣通郁滞,调气为先”的“调和平衡 观”,其治疗内伤杂病时尤善从肝入手,宣通郁滞,调达气机,以恢复气机平衡 。据此,于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失眠、胃痛、妇科疾病、 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均有显著疗效。
对于血精而言,其实证多是由于湿热之邪郁滞 所致,此处湿热之邪或是因工作、居住的湿热环境令其感于外邪而致,或是因饮食不节,常食肥甘厚味、 饮酒无度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而内蕴湿热 。 因此, 患者多有湿热环境居住史,或有长期饮酒史,湿热郁滞,肝疏被扼,精、气、血、精液运行输布障碍,已从无形之郁化为有形之郁 。湿热郁滞肝经,下扰精室,迫血妄行,而症见精液呈血性,阴囊潮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湿热郁滞经气不利,气行不畅,可见小腹 坠胀,不通则痛,故可见阴茎涩痛,正如于教授所述无形之郁化为有形之郁,有形之郁又加重气机凝滞, 因而治疗法遵宣通郁滞,调达气机,而精中之血本就为离经之血,血液不循常道,日久恐其演变为有形之血郁,故在调气时加以调血,治疏肝通络,清利湿 热,凉血止血,以除湿热之郁,调达肝升之性,恢复气机正常升降平衡,止血通络防血郁形成。
3.3邪衰正虚,扶正固本
《素问 · 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 · 口 问》亦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正虚可感邪而发病,亦可生邪而发病,一如该病可外感湿热之 邪而发病,亦可因内生湿热之邪而致病 。 于教授认为在血精实证的表现下,始终贯穿着肾虚的本质,仅是因疾病发展阶段不同,病证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不同。在邪实阶段,表现为一派肝经湿热、湿热郁滞、 热盛动血的实 象;在正虚 阶段,表现为一派阴虚火旺、相火妄动的肝肾阴亏之虚象,尤以肾虚为著。 因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本,有“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之说,肝肾本为母子, 故肾阴亏损至一定程度必牵及子脏导致肝阴亦亏, 呈肝肾阴虚之象,而其本应责于肾之亏损,治疗时也 应以补肾为先。如前所言,肝肾两脏寄藏相火,但若肝肾阴虚,制火不及,便会相火妄动,扰动精室,而出现血精反复发作,时重时轻,且有腰膝酸软典型的肾虚表现,而阴虚无以制阳出现五心烦热,小便黄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虚火之象 。抑或该病为虚实互相夹杂,仅是所体现出的主症和主要矛盾有 所偏重,于教授临证时即强调“ 治病求本”,其虚证之 本即在于肾,治疗用药时一定应抓主症和主要矛盾。 在血精虚证或偏虚的阶段,肾虚“ 火郁”便为主要矛盾,也是于教授所述“正虚而郁”阶段,此时邪气已有衰势,正气尚未恢复,治疗当扶正祛邪兼顾,滋水涵木的同时亦应清泻相火,通调一身气机,如此即可清余邪之郁滞,又可防补益太过而至新郁,还可使补益 效果事半功倍。
4验案举隅
李 XX , 男,66 岁,2021 年 5 月 8 日就诊。 患者平素性格急躁,喜饮白酒,糖尿病病史 20 余年,前列腺炎病史 8 年。近两周以来,每遇性交时,证见阴茎涩痛,精液呈血性,伴阴囊潮湿,小腹坠胀,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 中医脉证合参,辨病属肝经湿热的血精病 。 治以疏肝通络、清利 湿热、凉血止血之法,方宗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处方:龙胆草 6g、柴胡 6g、炒栀子 10g、生地黄 15g、车前草 20g、泽泻 30g、生甘草 10g、苍术 10g、黄柏 10g、 牛膝 15g、炒薏米 30g、地肤子 15g、石韦 15g、蜈蚣 1 条、茜草 10 g 。予 4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二诊:2021 年 5 月 15 日患者复诊,服药后阴茎涩痛、阴囊潮湿明显好转,小腹坠胀感消失,舌苔渐退,精液中血液减少,偶见血丝,脉弦滑,继前方又投 7 剂 。
三诊:2021 年 5 月 22 日患者复诊,服药后阴茎涩痛、阴囊潮湿、小腹坠胀症状消失,精液中未见血色,但偶有腰膝酸软,观其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少力,患者不愿再服中药,故 以知柏地黄 丸巩固疗效。 随访 3 月,未见复发。
按:患者性格急躁又喜饮白酒,本就有肝火 亢 盛、湿热内蕴之象,加之有前列腺炎病史,而发为血精。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临床治 疗肝经湿热下注的要方,尤其是治疗湿热下注型的阳痿、遗精、阳强、子 痈、血精等男科疾病,疗 效 确 切 。于教授在应用本方时亦有独到见解,方 中 以龙胆、栀子清肝胆、三焦之火郁;以柴胡升肝之气, 调肝之性,以开气郁;生地滋肝肾之阴;以车前草、泽泻清热利湿;原方中去黄芩改用黄柏,加强清利下焦 之力;去木通、当归,加炒薏米、苍术补益脾胃、清利 中焦湿热;加地肤子、石韦清热利湿,引邪自膀胱而 泄;加牛膝引药下行,合生地补益肝肾以固本,合地 肤子、石韦引邪从下而 出,因势利导,与柴胡一升一 降,以复气机升降;加蜈蚣,用其走窜之力,开肝之诸 郁,通络散结,如《本草纲 目》云其:“走窜之力最强, 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以 开湿、热、血郁,为于教授开郁的擅用、常用之药,以 其通行之力加强诸药疗效;加茜草凉血止血,以甘草 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开气、火之“无形之郁”,亦开 湿热之“有形之郁”,泻中有补、疏中有养、升降有度, 祛邪而不伤正、开郁而调气机。 二诊 时,诸症好转, 邪气渐退,故守方治疗。
三诊,患者诸证悉 除,唯见 肾虚之象,此 时正处 “ 正虚而郁”的阶段,经前治疗,湿热之邪渐衰,而肾阴未复,病证由实象为主而转为以虚象为主的肝肾阴虚,且患者舌红苔薄黄可知阴虚同时有火郁之象。 知柏地黄丸为滋阴泻火经典方剂,临床广泛应用于 各类证属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的疾病,如糖尿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阳强、不育、血精、 遗精等男科疾病,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性早熟、 老年性阴道炎等妇科疾病,以及尿路感染、肾病综合 征、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 泌尿系统疾病 。于教授用此方为该病善后固本, 方中知母清热泻火且能滋阴,黄柏泻下焦之火又能燥湿,两药同用既散火郁,又散余邪之湿郁;以熟地、 山药、山茱萸“三补”滋补肝肾之 阴,补血益精、固本 扶正;以泽泻、茯苓、丹皮“ 三 泄”利 水渗湿、凉 血散瘀,以制“三补”之滋腻,清余邪之诸郁。诸药合用清热滋阴、补益肝肾,且补中有泻,散诸郁而不伤正,补正气而不留郁。
5 结语
血精病因繁多,病情易迁延反复,且其精中带血的症状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病情恢复带来诸多阻碍 。于志强教授基于 “ 郁滞论”思想,治疗该病从肝肾两脏入手,虚实兼治,强调“宣通郁滞,调达气机”,遣方用药精准,注重补泄、升降,以恢复人体正常气机 。且于教授强调在 治疗该病时还应注意开导、安抚患者,减轻患者精神 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治疗恢复也有重要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