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 家级名老中医,是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 师 。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 40 余年,学验俱丰,临 床推崇“郁滞论”,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1,2]治疗高血压、冠心病、 快速心律失常、失眠、糖尿病、脾胃病、偏头痛、乳癖等[3-10],疗效 显著。于志强教授临床善用藤类药,认为藤类药弯曲蔓延,犹如 网络,像人周身络脉,内通外达,于周身无处不到,故善开通因 风寒痰湿瘀等阻滞经络而导致的郁滞不通。笔者有幸跟师于志 强教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有所感悟,现将于志强教授临床常 用藤类药物治病经验总结如下,以飱同道。
1 藤类药物的药用发展及特性
藤类药物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 载:“络石藤主风热,死肌,痈肿不消,喉舌肿,润泽,好颜色 。”至 宋代藤类药临床运用已经十分广泛,《证类本草》已收载藤类中 药 100 余种[11]。明清以后,医家在临证中对藤类药的特点进一步 概括,明代《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以通经入络 。”清 代《本经逢原》云:“凡藤蔓之类,皆属于筋。”于志强教授通过对 历代本草关于藤类药记载的研究,以及 40 余年临床应用,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从藤类药物外形看,认为藤类药藤蔓纵横交错, 像人周身经络网络全身,藤类药多能深入络脉而祛除邪气 。同 时藤类药物质多硬、伸展延长,如人身筋脉联络关节,司关节运 动,具有伸展之性,从中医学取象比类、以形治形的角度分析, 藤类药多能疏通瘀滞 。从四气五味看,认为藤类药辛、苦味居 多,辛可发散、苦能燥湿,多有祛风燥湿、行气活血之效,寒热温 凉、四气皆备。临床根据不同证情、灵活配伍,可温散寒湿、清热 除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2 临证常用藤类药物分类
2.1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海风藤,别名爬岩香、大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归肝经 。《本草征要》语:“海风藤祛风湿,通络道,可舒 筋,能理气 。”《本草再新》言:“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 气,下湿除风。”丁公藤,别名包公藤、麻辣子。味辛,性温,归肝、 脾、胃经 。《中药大辞典》载:“丁公藤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 止痛。”此外青风藤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石楠藤有祛风湿、 通经络、强腰膝的作用 。于志强教授临床常用其治疗风寒湿引 起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皮肤瘙痒、 跌打损伤等症。
2.2 祛风通络,清热凉血 络石藤,别名明石、云珠 。味苦,性微 寒,归心、肝经 。《本草拾遗》言:“络石藤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 《江西草药》载:“络石藤祛风活络,凉血止血 。”忍冬藤,别名银 花藤、金银藤 。味甘,性寒,归心、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 络、散结消肿的功效 。《滇南本草》载:“忍冬藤宽中下气,消痰, 祛风热,清咽喉热痛 。”《本草纲目》言:“忍冬藤治一切风湿气及 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白叶藤,别名飞扬藤、 红丝线。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的功效 。 于志强教授临床常用此类药物配伍使用治疗风湿热痹、关节红 肿热痛、屈伸不利、疮疡疥癣等症。
2.3 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鸡血藤,又名血风、大血藤 。味苦、微 甘,性温,归肝经。《本草纲目拾遗》云:“鸡血藤活血,暖腰膝,已 风瘫 。”《湖南药物志》载:“鸡血藤行血补血,通经活络,暖腰膝、 健筋骨。治血虚,麻木瘫痪,腰膝酸痛,月经不调。”当归藤,别名 大力王、虎尾草 。味苦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具有通经活血、强 壮腰膝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血虚、腰腿酸痛等症 。于志 强教授临床常用鸡血藤、当归藤配伍治疗女性经行不畅、夹有 血块,肢体麻木等症,常与四物汤合用。
2.4 平肝熄风,安神定志 钩藤,又名双钩藤、倒挂刺。味甘,性微 寒,归肝、心包经 。《本草经集注》言:“钩藤主治小儿寒热,十二 惊痫 。”《本草新编》载:“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 。” 《本草纲目》言:“钩藤有平肝熄风泻火的功效。”夜交藤,又名棋 藤、首乌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本草正义》言:“夜交 藤治夜少安寐 。”《饮片新参》载:“夜交藤养肝肾,止虚汗,安神 催眠。”于志强教授临床常用钩藤、夜交藤配伍治疗肝阳上亢或 肝经有热而致头晕目眩、夜寐不安等症。
3 常配伍虫类药疗顽疾
于志强教授言:“虫类药物性善走窜,通达全身经络,搜剔 邪气,非草木之药所能为;藤类药物善通经活络、活血止痛,引 药直达病所。临床对于顽固性疾病的治疗,藤类药物应与虫类 药物配伍应用,增强疗效。如以丁公藤、海风藤与蝉蜕、僵蚕配 伍以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治疗风湿痹痛 、肌肤瘙痒 、喑哑咳 嗽;以钩藤、夜交藤合地龙、水蛭配伍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 治疗肝阳上亢而致顽固性高血压或脑梗患者;以鸡血藤、当归 藤配伍土鳖虫 、水蛭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胸痹 、子宫肌瘤等病 症 。”
4 藤类药应用的注意点
虽然藤类药物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但由于多数藤类药 物具有毒性,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4.1 藤类药物在临床运用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根据药 性四气五味精确选择药物,以祛邪而不伤正 。对于毒性药物 如雷公藤、丁公藤等,应在炮制的基础上使用,应用时应掌握 剂量、配伍,并且不能长时间使用,中病即止,以免产生肝肾 毒性。
4.2 藤类药使用时应时时顾护胃气 。由于藤类药物在治疗顽固 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时,由于病程较长、顽固难愈常化热 成毒,故在治疗时常用清热解毒之法,苦寒药物伤脾胃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消化饮食水谷能 力减弱,而致纳呆不欲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症。李杲提出 “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于志强教授言:“ 临床用药应谨 慎,不能治一经而损一经,应时时保护脾胃之气。”于教授在临 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常配伍白术、生姜、大枣、炙甘草等健运脾 胃之品。
5 验案举隅
王某 ,男,50 岁,2019 年 10 月 19 日初诊 。诉四肢关节疼 痛、肿大变形半年余 。现症:双手 4、5 指间关节肿大变形,腕、 肘、踝关节疼痛,两膝关节灼热红肿,晨起加重,活动受限,口 渴欲饮,恶寒发热,烦躁不安,食欲欠佳,大小便可,舌质红,苔 黄腻,脉滑数。查 ESR78 mm/1h,类风湿因子(RF)80 IU/mL,抗 CCP 抗体(+),ASO1000 IU/mL。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 医诊断:尪痹 。本病系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而发 病。辨证:风湿热痹。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药以宣痹汤 合四妙散加减:防己 15 g、滑石 20 g、连翘 10 g、栀子 10 g、薏 苡仁 30 g、黄柏 10 g、牛膝 15 g、姜半夏 10 g、蚕沙 10 g、杏仁 10 g、络石藤 10 g、海风藤 10 g、忍冬藤 10 g、桑枝 10 g、伸筋 草 30 g、生姜 3 片、大枣 10 枚。7 剂,1 剂/d,水煎服,2 次/d。二 诊:2019 年 10 月 26 日。服上方 7 剂后,周身关节疼痛减轻,膝 关节仍红肿,口仍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上方加地龙 10 g、 知母 10 g,继服 7 剂 。三诊:2019 年 12 月 10 日 。服完上方 7 剂,关节疼痛减轻,4、5 指间关节,膝关节肿胀减轻 。因路途遥 远,于当地药房购药继服 20 余剂。上方去半夏、栀子、连翘、知 母,加当归 10 g、川芎 10 g 。服 14 剂 。四诊:2019 年 12 月 24
日 。诸症减轻,已能独立活动,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复查 ESR、RF、ASO 已正常。将上方做成丸剂继服,嗣后追访,病已 痊愈。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 称性多关节炎为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率很高的风湿免疫性疾 病,基本病理是关节滑膜慢性炎症,随着炎症的反复发作而加 重,导致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该病属于中医“痹证”“历结 ” “ 尪痹”范畴[12]。于志强教授认为平素嗜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健 运,湿热痰浊内生,复又外感风寒湿邪,久而内蕴化热,内外合 邪而发病,故用宣痹汤合四妙丸加减祛风除湿、清热通络。一诊 方中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连翘、栀子、滑石、黄柏清热除 湿;半夏、杏仁宣肺理气化痰,有利于气的运行化湿;蚕沙、薏苡 仁除湿行痹、通利关节;桑枝、伸筋草舒筋通络止痛;络石藤、海 风藤、忍冬藤祛风通络 。藤类药现代研究表明能发挥抗炎和免 疫调节的作用,在类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 位[13];生姜、大枣顾护脾胃,防止苦寒药物损伤胃气。诸药合用共 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功 。二诊仍膝关节红肿,四肢关节疼 痛,热势较重,故加知母滋阴清热、地龙通络止痛 。三诊热势已 减,故去掉数味苦寒药物,加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行气,气血运 行通利,有利于机体正气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岩,于志强,刘长玉.于志强“郁滞论”思想探源及解析[J].河 南中医,2017,37(9):1522-1525.
[2]朱林平,李侠,刘岩,等.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教授学术思想浅 析[J].天津中医药,2017,34(2):86-88.
[3]刘长玉,周祺. 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J].江苏中医 药,2011,43(2):74.
[4]张少强,鞠静,曹旭焱,等.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J].上 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32-34.
[5]刘岩,袁宏伟,孙非非,等.于志强从肝之体用论治快速心律失 常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9,41(9):17-19.
[6]朱林平,李侠,刘岩,等. 于志强“郁滞论”辨治不寐经验[J].中 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3):3-5.
[7]朱明丹,于志强. 于志强主任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经验[J].云南 中医中药杂志,2016,37(9):8-9.
[8]李侠,朱林平,刘岩,等.于志强从肝论治胃病临证心得及验案 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5):24-26.
[9]赵丹,刘长玉 . 于志强基于肝脾相关理论辨治偏头痛经验撷 粹[J].江苏中医药,2017,49(7):15-17.
[10]刘岩,王东平,朱明丹,等. 于志强教授“疏木调冲”法治疗乳 癖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7,34(12):796-797.
[11]樊晓霞 .藤类中药的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12]黄燕,王承德,陈伟,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 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150-151.
[13]刘翀羽.藤类药的应用研究[J].山西中医,2015,31(7):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