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又名阿弗他性口炎 ,属中医学“ 口糜 ” “ 口疳”“ 口疮”范畴 。其好发于舌尖、舌缘、唇、软 腭、腭弓和颊黏膜等部位 ,发作时可见溃疡部位发 红、发白 , 同时伴有局部凹陷 , 患者常感剧烈疼痛 , 重则影响进食 。其病因复杂 ,病情缠绵 , 常令人痛 苦不堪[1] 。该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现代医学 多从营养因子缺乏、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心 理因素等方面考虑本病[2] ,强调其治疗原则是防止 继发感染 ,减轻疼痛与促进愈合 。虽然临床上存在 多种剂型的干预药物 , 治疗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但仍有“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容易反复 ,论治欠 全面”的弊端。
于志强教授系主任医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 医内科学专家 。现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专家 ,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指导老师 ,从事医、教、研工作四十余年 ,擅长运用 中医药理论治疗心系疾病及内科杂症 ,德艺双馨 , 学验 俱 丰 。于 教 授 广 读 经 典 , 博 采 众 长 , 主 张 从 “ 火”论治口腔溃疡 。笔者( 前 4 位作者) 有幸跟诊 于师 ,受益匪浅 ,现总结其从“ 火”论治口腔溃疡的 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 黄帝内经》对口腔解剖及其生理功能早有阐 释 ,如《灵枢 · 忧恚无言》所载 :“ 口唇者 ,音声之扇 也 。舌者 ,音声之机也 。悬雍垂者 ,音声之关也。”
这为后世口腔科疾病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考 证 ,“ 口疮”病名 ,最早也载于此 ,如“岁金不及 ,炎火 乃行……民病口疮”。长期实践发现 , 口疮的发生 与外感内伤均相关 , 外感责之风热、火毒、湿浊熏 蒸 , 内伤责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情志劳逸失常及 久病 。《 杂病源流犀烛》指出 :“ 口糜者 , 口疮糜烂 也。”心肺积热、膀胱移热于小肠、三焦火盛、中气不 足、虚火上犯、阴虚火旺均可致口糜 。这恰从病机 上指出了口疮发病离不开火热 。而后世对口疮的 认识大致也从心脾积热、心肝火旺、肝郁血瘀、土虚 火浮、阴虚火旺、脾虚湿盛等方面言之 。关于本病 的治疗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载 :“ 南方生热 ,热 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心主舌”, 张景岳言 :“ 舌 为心之苗 ,心病则舌不能转”, 由此可见舌病治疗当 “ 从心出发 ”。《 灵枢 · 经脉》又云 :“ 脾足太阴之 脉……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 心中 ,系舌本”“ 肾经挟舌本”“ 肝经络舌本”“ 足阳 明胃经循颊络齿龈”,说明口腔黏膜有赖于脾胃之 气的濡养 , 与心肝肾密切相关 。诸经受邪 , 使“ 火 热”循经上蒸 ,则发为口疮 ,后世医家的研究皆由此 展开。
2 从“火热”论治
《 医宗金鉴》中描述 :“ 口糜阴虚阳火成 ,膀胱湿 水溢脾经 。湿与热瘀熏胃口 ,满口糜烂色红疼。”于 师将其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 ,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 ,主张“实以祛邪为主 ,兼治 其本 ;虚以扶正为先 ,再驱其邪”。其认为 ,情志不 畅 ,素嗜肥甘之物 ,耽于烟酒 , 易形成脾胃湿热 , 心 火偏盛 ,肝胆火盛之候 ,此所致的口腔溃疡乃实火 也 。症见创面色红而满口烂斑 ,甚者腮舌俱肿 , 脉 实口干 。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 临证选用导赤散合 泻黄散加减 。而素体阴虚 , 劳逸失常 , 或慢性疾病 迁延难愈 , 出现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 , 口舌失于 濡润 ,虚热之邪内生 ,上泛生疮者 ,乃虚火也 。症见 创面色淡红而白斑细点 ,甚者陷露龟纹 ,脉虚不渴。 治宜滋阴降火 ,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加减。
2. 1 实火宜清 , 则五脏调和 导赤散与泻黄散出 自《小儿药证直诀》,可分别治疗心脾两经有热所致 的口舌生疮 。导赤散原为钱氏治疗小儿心热之证 , 其方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方中生地黄凉血滋阴以 制心火 ;木通上清心经之热 ,下清小肠之火 ;生甘草 清热解毒 ;竹叶清心除烦 。诸药合用 , 清热而不伤 阳 ,养阴而不滞邪 ,针对心火下移小肠的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疼痛 ,疗效显著 。泻黄散由藿香叶、甘草、 山栀、防风、石膏组成 , 主治脾胃伏火所致口疮 口 臭、口干舌燥、烦热易饥和脾热弄舌 。方中石膏、山 栀清上彻下 ;防风升散脾中伏火 ,火郁发之 ;藿香叶 芳香醒脾 ,一能振奋脾胃气机 ,二能辅助防风之功 ; 甘草泻火和中 。诸药配伍 ,清中有散 , 降中有升 ,寒 凉不致冰伏 ,升散不助火焰 ,泻脾而不致伤脾。
2. 2 虚火宜补 , 则 阴平阳秘 甘露饮功擅养阴清 热、行气利湿 ,可治疗胃中湿热上蒸之口臭吐衄、齿 龈出血、口疮等症状[3] 。方中生地黄甘寒 ,入心清 热凉血以制心火 ,入肾养阴生津 ,滋阴降火 ;熟地主 补血气 ,滋肾水 ,益真阴 ;石斛甘可悦脾 ,咸能益肾 ; 天冬润燥滋阴 , 降火生津 ; 麦冬益胃生津 , 清心润 肠 ;茵陈、黄芩清热利湿 ;枳壳、枇杷叶宣通脾胃气 机 ;生甘草清热解毒以祛火 ,缓急补中以敛疮 。诸 药合用 ,清润同施 ,泻中寓补 ,心脾肾之火皆消。
三才封髓丹出自《卫生宝鉴》, 由三才汤合封髓 丹化裁而成 ,具有补土伏火、移治土虚之效 ,主治脾 肾不 足 所 致 的 齿 痛、口 疮、遗 精 早 泄、不 寐 等 症。 《 医方集解》云 :“ 天冬以补肺生水 ,人参以补脾益 气 ,熟地以补肾滋阴 。 以药有天、地、人之名 , 而补 亦在上、中、下之分 ,使天地位育 ,参赞居中 ,故曰三 才也。”借喻服用三才汤可泄心火、滋肾水 ,使水火 既济 ,心肾相交[4] 。封髓丹的本意为封藏肾精 ,全 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 ,功能降心火、益肾水 ,用
于治梦交遗精 。《 医理真传》曰 :“夫黄柏味苦入心 , 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 ,色黄而入脾 ,脾也者 ,调和 水火之枢也 ,独此一味 , 三才之义已具 。况西砂辛 温 ,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 , 甘草调和上下 , 又能伏 火 ,真火伏藏 ,则人身之根蒂永固 ,故曰封髓”[5] 。
3 典型病案
王某 , 男 ,68 岁 ,2019 年 9 月 24 日初诊 。主诉 : 口舌生 疮伴疼痛 1 周 ,加重 1 d 。患者诉 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口 舌生疮 ,创面呈黄白色 , 周围色淡红 ,饮热水或进食时稍有 疼痛 , 自行口服“ 牛黄解毒片”,症状稍见缓解 。1 d 前患者 晨起后 , 自 觉 口 疮疼痛难忍 , 伴少量渗血 , 进食困难 , 遂就 诊 。查体:舌前右侧可见片状溃疡面 2 个 ,未见融合 ,边界清 楚 ,基底深陷 ,呈淡白色 ,周围绕以狭窄红晕 ,灼痛明显 。舌 红、少苔 , 中有裂纹 ,脉沉细数 。刻下症:头晕头痛 , 心 烦易 怒 ,手足心热 ,两颧潮红 , 口 干 口 渴 ,耳鸣如蝉 ,腰膝酸软 ,食 欲欠佳 ,寐欠安 ,二便调 。既往史:高血压病 3 年余 ,规律 口 服降压药物 ,血压控制尚可 。西医诊断 : 口腔溃疡 ; 中 医诊 断:口疮 , 阴虚火旺证 。治以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方予三 才 封髓丹加减治疗 。处方 :天麻 10 g,钩藤 30 g,天冬 15 g,沙 参 20 g,玄参 15 g , 龟 甲 15 g,生地黄 15 g,黄柏 10 g,砂仁 6 g,甘草 10 g,麦冬 10 g,菊花 10 g 。7 剂 , 水煎 ,每天 1 剂 , 分早晚 2 次温服 。10 月 8 日二诊:手足心热 , 两颧潮红 , 口 渴等症状均见缓解 , 查体见溃疡面明显缩小 ,基底部变浅 , 灼痛感消失 ,舌红、少苔 ,脉数 。将原方中生地黄减为 10 g , 麦冬减为 6 g ,继服 5 剂 。后电话随访 , 患者诉 口疮已完全愈 合 ,无其他症状。
4 小 结
口腔溃疡大多病因繁杂 ,病情迁延反复 ,且疼痛 常使患者烦躁不安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 诸多不便。于师多年经验证实 ,传统医学论治口疮 , 疗效显著。其强调治疗口疮时除了审证求因、辨证论 治外 ,还应注重预防调摄 ,嘱患者平素多漱口 ,勤刷 牙 ,保持口腔卫生 ,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 ,适当增加酸 性食物的摄入 ,从而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焕文 . 中药治疗实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J]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25) :50-51 ,54.
[2] 祝兰英 .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J] . 光明中 医 ,2019 ,34(14) :2272-2274.
[3] 严文有 . 甘露饮临床应用举隅[ J] .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5) :77-78.
[4] 许云姣 ,吴文笛 ,周瑞彬 ,等 . 潜阳封髓丹与三才封髓丹的异 同[ J] . 山西中医 ,2019 ,35(7) :52-54.
[5] 郑钦安 . 中医火神派三书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M] . 周鸿飞 ,点校 .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