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站群网站发布  >  天津中医药大学二附属医院  >  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  >  于志强教授  >  经验传承-典型医案
于志强从肝之体 用论治快速心 律失常经验

于志强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学专家,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先后担任天津中医二附院内科部部长,心内科主任,中医心病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兼任全国中医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仲景学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勤于临床,学验俱丰。于志强教授认为快速心律失常(心悸)发生当责之于肝脏体用失调,治疗当“以肝为本、体用同调”,方能快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

1理论基础

快速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范畴 。对于心悸的治疗,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丹溪心法 ·惊悸怔忡》云:“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朱砂安神丸”;忡者血虚,怔 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 火动”,认为心悸的发病当责之于虚与痰 。 明朝张介宾 在《景岳全书 ·怔忡惊恐》中认为怔忡 “此证惟阴虚劳 损之人乃有之”。及至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 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之法,言道“心跳心忙,用归脾 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可见对于瘀血导致心 悸的重视[1]。

于主任秉承前人论述,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快速心律失常(心悸)虽病位在心,但论其治疗当以调肝为本 。五行中肝与心分属木、火,是为母子,肝母为病, 心子首当其冲 。如《难经 · 第十难》云:“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于心也”。《知医必辨》亦载:“肝气一动 … …  上而冲心,故心跳不安”。《蝎堂医话》云:“肝火上炎而心火生”。由此可见心之疾可责之于肝 。日本丹波元简  《杂病广要》亦有“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思,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有从肝胆出治也”的论述[2]。肝藏血,主疏泄,肝体阴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贮调相宜,则心有所主;心气  推动血液运行周身,也需要肝气的条达 。肝主疏泄,心主神志,疏泄有度,则心神安藏,若肝气郁滞,气枢失和, 则宗气不畅,心血为之郁阻,心神为之所扰,则可见心悸  等症。故而处方时,当注重母子相顾,形神同调,气血相  生,方能达到很好的效果[3]。

2 辨证论治

于主任依据以上理论,认为心悸治疗上当“以肝为本、体用同调”方可快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并创制“定悸复脉煎”系列方剂,以治疗由于肝之体用失调造成的心悸。

2. 1肝体不充,心脉失养

肝体不充,藏血不足,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见心悸怔忡、惊惕不安、面色无华、神疲倦怠、 不寐健忘,舌质淡,脉细弦或结代诸证 。 当以定悸复脉  煎I号为主方以养血柔肝、定悸安神,处方:酸枣仁30g, 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0g,阿胶(烊化)10g,柏子仁10g, 女贞子12g,旱莲草10g,鸡血藤15g,黄芪15g,川芎6g,炙甘草10g,琥珀粉1.5g(冲服),大枣5枚。此方以四物汤为主方,益以阿胶、鸡血藤、黄芪令血气充盈神有所依;女贞子、旱莲草补肝阴,益肝体;酸枣仁、柏子仁、琥珀粉养心安神 。若惊惕惴惴明显,加紫石英镇心定悸;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浮小麦益气养心止汗;若畏寒肢冷,加 桂枝温通心阳;若兼心烦,加生地、知母滋阴除烦。

2.2 肝用有余,亢而化火

肝主疏泄,亢而无制,肝郁化火、木火扰心而致心动悸、易恼怒、口干口苦、不寐心烦、溲赤、便干,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而促。当以定悸复脉煎Ⅱ号为主方以清肝泻火、宁心定悸,处方:柴胡12g,黄连10g,白芍10g,青皮  6g,莲子心3g,青蒿10g,夏枯草20g,生龙齿(先煎)30g, 枳壳10g,炙甘草10g 。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调理肝  用之要药;青皮、枳壳助柴胡疏肝理气;青蒿、夏枯草清  肝火、散郁结、平肝阳;黄连、莲子心清心火,泻子脏以平母火;生龙齿清热安神而除烦;芍药、甘草养血柔肝,护肝体以养肝用 。若肝火亢盛,风阳上扰而眩晕明显者, 酌加天麻、钩藤以清肝熄风;心烦不得眠者,酌加朱砂以宁心安神;舌红且暗,兼瘀血者,酌加丹参、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活血。

2.3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

肝体不调,郁而化火,灼液成痰,痰火扰动心神,可见心动悸、眩晕阵作、口粘口苦、胸闷烦恶、纳少痰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促。当以定悸复脉煎Ⅲ号为主方以清肝化痰、镇心定悸,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 枳壳10g,竹茹10g,川黄连10g,苦参10g,生龙齿(先煎)30g,生甘草6g,青蒿12g,夏枯草10g 。此方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健脾行气,清化痰热;苦参、青蒿、夏枯草清泻肝火;生龙齿清热安神,宁心除烦。若伴见失眠者,加双夏汤(半夏、夏枯草)以调和阴阳;眩晕明显者,加天麻、 钩藤平肝熄风;胸闷烦郁者,酌加栀子、淡豆豉泄热除烦。

2.4体用失调,心脉痹阻

肝主藏血,同时具有疏泄之功 。肝之体用失调,肝气郁结,血脉瘀滞,心脉不通,则可见心动悸时作,多因生气恼怒诱发或加重,心胸憋闷或有刺痛,常伴嗳气、太息、纳呆,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弦涩。当以定悸复脉煎Ⅳ号为主方以疏肝理气、活血定悸,处方:柴胡10g, 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10g,桔梗10g,枳壳  10g,牛膝10g,甘松10g,水蛭10g,蜈蚣2条,炙甘草10g,生龙齿(先煎)30g 。此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水蛭、蜈蚣加强活血通经之力;甘松理气开郁,现代研究其有效  成分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生龙齿清热安神,除烦定悸;炙甘草调和诸药 。若肝气郁滞明显者,酌加郁金延胡索,二药均为血中气药,理气疏肝活血;血瘀明显者,酌加三七以增活血之力;嗳气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以降胃气;纳呆明显者,酌加生山楂、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 验案举隅

权某,女,75岁,2017年8月3日初诊 。主因间断心悸8年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自8年前,每于劳累后发作心悸、胸闷,休息后可缓解,未予就诊 。近1周患者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情况,活动后加重。自服倍他乐克、参松养心丸等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遂就诊。就诊时症见: 心悸胸闷,时自惊惕,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自汗,舌淡苔白,脉细、结代 。ECG示:心肌缺血改变,室早二联律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不齐:室早二联律 。 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肝血不足,心脉失养,治以养血柔肝, 定悸安神之法,方以定悸复脉煎I号加减治疗 。处方:当归15g,白芍15g,酸枣仁30g,熟地10g,阿胶(烊化)10g, 柏子仁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0g,炙甘草10g,川芎6g, 大枣5枚,黄芪15g,鸡血藤15g,五味子10g,浮小麦30g, 琥珀粉(冲服)1.5g 。7剂。

2017年8月8日二诊:患者心悸、眩晕、自汗等症减轻, 仍有乏力,失眠易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得之治疗辨证准确,治法得当,仍守原方加紫石英(先)30g,再服14剂。

2017年8月22日三诊:患者病情好转,复查心电图: 心肌缺血改变,偶发室早,未见二联律 。仍继服二诊方剂7剂,巩固疗效。

按:《杂病广要》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 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思。思想无穷, 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此其所以从肝胆治也”。肝藏 血,心主血,二脏在五行学说中为母子相生之关系。心 之血脉的充足,有赖于肝藏血的不断补充。若肝血亏虚,母不生子,则心脉空虚,不得濡养,则心悸、怔忡,即 谓“母能令子虚也”。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技术支持:北方网 备案序号:津ICP备14000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