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血虚之因 《灵枢 · 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而《灵 枢 · 大惑论》载:“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 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 不得瞑矣。”指出了失眠与气血失调、阴血不足有 密切的关系。《景岳全书 ·不寐》又云:“劳倦思虑太过者, 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寐本乎阴, 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同样提到失眠与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有关。而《血证论·评释》 有云:“肝血虚,则虚烦不眠,骨蒸梦遗。”
1.2血瘀之因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曰:“不寐一症乃气滞血瘀”“夜寐多梦是血瘀,平素平和, 有病急躁是血瘀”“急躁,不眠,夜睡梦多,心慌, 均因于血瘀,卫气不入阴所致。髓海若有阻滞,使脑气虚,元气不达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液瘀滞,神失濡润,遂致不寐,故主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之不寐,正如其有言“夜不能睡,用 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又云:“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言此方即是血府逐瘀汤。
2验案举隅
2.1肝血不足,血不养魂证 张某,女性,42 岁。 主因“失眠多梦半年余”就诊。患者小学教师,近半年来因工作繁重,起居常无规律,出现失眠症状, 曾于外院就诊,诊为“神经衰弱症”,经中西医治疗, 疗效欠佳,遂于我院就诊。就诊时症见:失眠多醒, 多梦惊惕,心悸盗汗,手足心热,头晕目眩,视物 模糊,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中医诊断为不寐, 证属肝血不足,血不养魂。治以补肝养血,藏血安魂。主方以酸仁安魂汤加减治疗。处方:酸枣仁50 g,白芍 15 g,当归 15 g,何首乌 15 g,熟地 15 g, 夜交藤 15 g,柏子仁 10 g,阿胶 12 g 烊化,川芎 10 g, 桑叶 10 g,钩藤 10 g,紫石英 30 g 先煎,知母 20 g, 生百合 10 g,制龟板 10 g 先煎 。水煎服,7 剂,每日1 剂,分早晚 2 次服用。
二诊:上方连服 7 剂,夜间睡眠改善,多梦易惊,头晕目眩等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原 方7剂。
三诊:再服 7 剂,夜间睡眠明显改善,多梦易惊、盗汗烦热、头晕目眩等诸症明显好转。前方减制龟板、知母、生百合、桑叶、钩藤再服 7剂,巩固 治疗。
按语:患者以“失眠多梦”就诊,中医证属“不 寐”范畴,历代医家责之于心与脾胃者居多。然于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论述,认为其发生 又多与肝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正如《血证 论 · 卧寐》中云:“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 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 则不寐。”强调了肝对人的睡眠的调控作用。宋朝许叔微亦认为:“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 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 若离体也。”
本病案中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诸事繁忙,起居无常,以致肝血亏虚,血不养魂,而发虚烦不寐等症,证属肝血不足,血不养魂,常以“失眠易醒, 多梦惊惕,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或弱”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当以补肝养血,藏血安魂为主,于教授以自拟“酸仁安 魂汤”加减治之。
“酸仁安魂汤”以酸枣仁汤加四物汤化裁而成, 以”酸枣仁,白芍,当归,何首乌,熟地,阿胶,夜交藤,柏子仁,紫石英,川芎”组方。方中酸枣仁归心、肝经,具有养肝宁心安魂之功效,故重用为君(30~50g);以四物汤加何首乌、阿胶养血补阴; 以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紫石英甘温,具有镇心定悸, 安神祛怯之功效,正如《本草纲目》所云: “紫石英,手少阴、足厥阴血分药也。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心主血,肝藏血,其性缓而补。”若见阴虚燥热,神魂不安,酌加金匮百合知母汤,以滋阴清热,润燥除烦,常用于心经、肺 经阴虚燥热,百脉不利,精神魂魄不定,而引发之诸症;若阴虚阳亢,眩晕明显者,酌加桑叶、钩藤 养肝熄风;若有心气不足,气短,自汗者,酌加太 子参、浮小麦、麻黄根以益气养心止汗。
2.2瘀血内阻,阴阳不交证 患者吕某,女,51 岁。 主因“失眠 5 年余,加重1 月”就诊。患者失眠症状间断出现 5 年余,严重时出现入夜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每日睡眠总体时间不足 5 h,曾服用“朱砂安神丸”“百乐眠”“柏子养心丸”等药物,症状时轻时重。近半年,每晚服用舒乐安定1-2片。夜间睡眠可达 5~6 h,但出现自觉头晕健忘,精神不能集中等症,遂于今日于我院就诊。时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头晕健忘,心中烦闷,精神不能集中,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白,脉涩。中医诊为:不寐,证属瘀血内阻,阴阳不交。治法:活血安神,调和阴阳。以血府逐瘀汤合双夏汤加减治疗。处方:柴胡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赤芍 10 g,生地 10 g,枳壳 10 g,桔梗 10 g,牛膝 10 g, 桃仁 10 g,红花 10 g,半夏 15 g,夏枯草 15 g,栀子 10 g,蜈蚣 2 条,土鳖虫 10 g。水煎服,7 剂,每日1 剂,分早晚 2 次服用。
二诊:服药 7 剂,失眠减轻,入睡较前改善, 头晕减轻,舌质暗,苔白,脉涩。效不更方,仍守原方再服 7 剂巩固疗效。
三诊:再服 7 剂,患者病情较轻,失眠改善, 停服“舒乐安定”,一天总体睡眠时间能达 6 h 以上, 其余诸症均见缓解,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得之治疗辨证准确,治法得当,仍继服前方10 剂,巩固疗效。
按语:失眠亦称“不寐”“不能眠”“目不瞑”, 是临床常见病。本病患者不寐日久,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涩”之症,是为久病入络之象。 其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清代叶天士秉承其旨,进一步提出“久 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言“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使用“血府逐瘀汤” 行病久而入络之血瘀,王清任言道:“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此方若神。”又曰:“夜睡梦多,是瘀血,此方一两剂痊愈,外无良方。”于教授在此基础上又加双夏汤以调整阴阳;加栀子清心除 烦;加蜈蚣、土鳖虫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安神,调和阴阳之效。
于志强教授基于失眠与血之间的关系、历代文献研究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调“血”在失眠治 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临证失眠“从血论治”,选用 养血安神或活血安神之法来辨治失眠常可获良效。同时于教授还强调,目前治疗失眠的中成药颇多, 如具有镇心安神、泻火养阴之“朱砂安神丸”,可用于治疗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所致失眠;而“柏子 养心丸”作用为补气养血安神,对于因痰火食湿等 因素造成之失眠,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加重症状的可能,在使用时应注意辨证应用,不可乱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