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伤头痛相对外感头痛更为常见,且常反复发作,时作时止,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及生活质量。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皆上会于头面,六腑清阳之气及五脏精血皆上注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外感六淫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起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内伤头痛常因饮 食劳倦、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头部外伤及病后体虚等诱发,可表现为胀痛、剧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等,与风、火、 痰、瘀、虚等致病因素相关。总结于志强教授治疗头痛的治疗思路,“内伤杂病,从肝论治”,治疗以开郁为先,郁滞一开, 则气血通畅,诸病自愈;临证配伍应用川芎,酌加风药,善用虫类药及引经药等经验,疗效显著。附验案 1 则。
于志强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教授从事中医 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 40 余年,擅长应用经方加减治疗内科疾病,辨病辨证时强调抓住关键,善抓主症及辨证要点,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 尤以“气机之郁”为先,主张“内伤杂病,从肝论治”, 治疗以开郁为先,内伤头痛亦不例外,且疗效显著。有幸跟师,临证学习,总结于教授治疗内伤头痛的 经验如下。
头痛在中医学中早有论述,《素问·风论篇》描述了因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首风”和“脑风”,“新 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灵枢·厥病》之“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乃十二经气逆乱所致。《伤寒论》分经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 厥阴病头痛,并开创头痛分经用药先例,如“太阳病,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 云 :“卒头痛如破……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 名曰厥头痛”,王焘将其总结为“痰厥头痛”病名,区别 于《灵枢》之“厥头痛”。《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头痛,并根据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的不同,细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等;《兰室秘 藏·头痛门》中补充了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的证治,认为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 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明清时期,不少医家提出”头风”一词,《证治准绳·头痛》“医书多分头痛、头风 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 触复发也”,“头风”为经久难愈之症。《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时言:“头痛有外感……有积热……有气虚……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剂而愈”。
于教授受“肝为五脏之贼”及“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经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启发,提出病之所生,认为内伤杂病多与“郁滞”有关, 内伤头痛亦是如此。结合历代医家的见解及多年临床经验,于教授强调头痛病因病机虽复杂多样,正如《证治准绳》所言“自外入者,风寒暑湿之邪;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异”,不外乎外感、内伤,与肝脾肾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于教授临证时谨遵《内经》“谨和阴阳,以平为期”的宗旨,主张“内伤杂病, 以开郁为先务”,无论偏正头痛皆从肝论治,以开郁为先,郁滞一开,则气血通畅,诸病自愈 。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
肝主输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主升,调畅全身气机,使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若因忧思抑郁,情志不遂,而致肝气升发、输泄失调,失于条达,气机逆乱,上冲巅顶。常表现为一侧头目胀痛为主,尤左侧多见,常伴有两胁胀痛,善太息,或食后腹胀,得嗳气、 失气则舒,舌质暗淡,脉弦。于教授常以柴胡疏肝散 加减,酌加延胡索、川楝子、川芎、郁金、枳壳、桔梗等 疏肝理气止痛之品。实验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能减 少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 NF- κB、C-fos 的表达,提高 PAG 5-HT 的表达,减轻神经源性炎症,从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
2风火上扰,清热平肝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易化风化火,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情志恼怒, 气郁日久化火,木盛火炽,风自内而生,风火相煽,肝气亢逆,上扰清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常表现为头痛且胀,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手足麻木,舌红苔黄,脉弦数。于教授言,此证常见于高血压病患者,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临证可配伍夏枯草、蔓荆子、白蒺藜等清热平肝之品。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善化痰浊,风痰头痛天麻必用,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饮具有较好活血、镇痛及提高痛阈的作用 ]
3营血亏虚,养血柔肝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脑窍需依赖于肝肾精血与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滋养。素体脾胃虚弱,思虑、劳倦过度,病后、产后正气虚损,肝血不足, 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目,故常表现为头部隐痛,面色少华,心悸,或伴眩晕,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细。以补血常用方四物汤加减,于教授常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当归辛温,白芍酸寒,二者相配伍,养血柔肝止痛,使其补而不滞,行而不耗 ,辨证配伍阿胶、枸杞子、川芎、白术、茯苓等益气养血健脾之品。
4寒凝肝脉,暖肝通脉
“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久居寒湿,寒凝肝脉,血脉痹阻,浊阴上逆,而出现巅顶头痛,遇寒加重,伤及胃阳,出现吐涎沫,手足 欠温,舌暗淡苔薄白,脉沉迟或弦紧。“干呕,吐涎沫, 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治以吴茱萸汤加减,可配伍桂 枝、细辛等暖肝散寒、温经通络之品。现代研究表明 吴茱萸汤可通过调节热敏通道、影响神经递质以及降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 物质(SP)的含 量,从而达到一定程度地镇痛作用 。
5肝肾亏虚,顾护肝肾
因房劳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或肾阳虚衰,肾气不足,清阳之气不展,浊阴不降,或肝火郁久,耗气伤阴,水不涵木,虚阳上扰。常表现为头部空痛,时发时止,或伴腰膝酸软,或两目干涩,耳鸣耳聋,舌质暗或舌红少苔, 脉弦细或细数。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常配伍女贞子、 旱莲草等滋补肝肾之品。张海等发现六味地黄丸 加味治疗顽固性肝肾阴虚型头痛疗效显著。
6风痰上蒙,健脾化痰
于教授强调脾为生痰之源,“肝亦为生痰之源”, 肝郁日久或暴怒伤肝,化热化火,肝木亢盛,肝风内生,横逆中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阻遏清阳。常表现为头部闷痛,昏朦沉重,恶心呕吐,痰多而黏,舌苔厚腻,或舌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滑数。于教授临证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酌加陈皮、茯苓、竹茹、石菖蒲、地龙等益气健脾、息风化痰之品,使脏腑气机升降协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抗炎等,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 。
7久病入络,活血通络
跌扑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 畅,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或脑窍失养,不荣则痛。常表现为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于教授常以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川芎、桃仁、红花、麝香、三七粉、蜈蚣、地龙、土鳖虫等以活血通络。研究表明通窍活血汤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痉挛、促进脑微循环等,对脑外伤所致的头痛、神经功能损伤等有一定的疗效 。
1善抓主症,辨证要点
于志强教授认为,在诊治疾病,辨病最为关键,而辨病的关键在于抓住主症,次辨病机要点,辨证用药, 于教授多次强调“有是证用是药”,“专病专方”,头痛在辨证时还需注意其疼痛的性质及部位等。正如头痛可表现为胀痛、剧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等多种 性质,肝郁头痛常胀痛,伴太息;肝火头痛常剧痛,伴口苦易怒、白睛红赤;痰湿头痛常闷痛,头目昏蒙重浊; 久病入络,常表现为刺痛,故需详问头痛性质及伴随症状。详问头痛的部位,对遣方用药、选择合适的引经药同样重要,使药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 之痛在头后,下连于项,选羌活、藁本、蔓荆子等加减; 阳明头痛之痛在前额及眉棱骨,或连及项背,选葛根、 白芷;少阳头痛之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加用柴 胡、黄芩;厥阴头痛之痛在巅顶,或连目系,选用吴茱萸;少阴头痛之痛连骇骨,选用细辛。正如《丹溪心法》 所言:“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 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2辨证论治,酌加风药
于教授常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一年四季无时不有,外风、内风皆可上扰,常兼它邪循经上攻,头痛发作。张元素在《医学启源》把常用药物归纳为五类, 其中一类为“风升生”,其味薄气轻辛散,似肝之风木属性的药物,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如《兰室秘藏·头 痛论》云:“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 于教授临证遣方用药时,常在辨证基论治基础上,酌加风药,使气血相合,攻邪与扶正相兼,常用防风、薄 荷、蔓荆子、白蒺藜、僵蚕等风药,其中防风为风药之长,辛温发散,气味俱升,《本经逢原》言:“防风治一身 尽痛……风药中润剂也”,常与羌活、藁本等药同用治 疗头痛,同时注意不可拘泥于风药,本体虚正气不足者,应用风药,可使机体愈虚其虚,使风入于脑,加重头痛。
3头痛要药,须用川芎
丹溪言“头痛必用川芎”,于教授也强调头痛患者,必用川芎,尤偏头痛者,用量可达 15~20g。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为治疗头痛之要药。张元素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川芎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直达 巅顶,且最善走窜,具有通达血气功效。《神农本草经》 谓 :“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疮,妇人血 闭无子。”是以川芎治疗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 血虚、血瘀,皆可随证配伍应用。《本草逢原》言:“肝虚不足,风从内生者,天麻、川芎以补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具有较好的镇痛、改善脑供血的作用,在临床中常配伍天麻、白芷等治疗偏头痛 ,在治疗头痛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4 头痛日久,善用虫药
头痛日久,邪必入络,故于教授治疗顽固性头痛, 无论偏正,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僵蚕、蝉蜕、 全蝎、蜈蚣、水蛭、地龙、土鳖虫等活血通络之品,此虫 类药属血肉有情之品,性善走窜,功善搜风通络止痛。 《本草从新》描述全蝎为“治诸风掉眩……厥阴风木之病”,《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僵蚕可祛外风,息内风,化痰通络,治疗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本草纲目》载:“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伤寒 瘟疫条辨》云“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 于教授言,配伍虫类药既能升发清阳之气,又能活血通络,使气血畅通,通则不痛。但应用虫类药时,同样需注意不可过量,过用有耗气伤正之弊,中病即止。
孟某,女,51 岁,2022 年 12 月 17 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头痛 1 月余”,患者间断头痛 1 月余,头痛以左后侧为甚,自觉闷痛,自服“镇脑宁胶囊 1.2g,3 次 /d”, 未见明显缓解,于外院查头颅 CT 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主动脉轻度硬化、二尖瓣中度反流。现症见:头部闷痛,以左后侧为甚,颈项强痛,偶有头晕,偶有乏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纳可,寐安,二便可,舌暗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滑。心率:68 次 / 分,血压: 120/70mmHg。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治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天麻 10g,清半夏 10g,茯苓 10g,陈皮 10g,白术 10g,炙甘草 10g,枳壳 10g,当归 10g,川芎 10g,黄芩 10g,蔓荆子 15g,藁本 10g,白芷 10g,葛根 30g,地龙 10g 。7 剂,水煎服,2 剂 /d,早晚温服。
2022 年 12 月 23 日二诊。头痛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颈项部僵硬缓解,余证皆见减轻,继服 7 剂。 守法遵方,加减服用 1 月。2 个月后随访未诉头痛,诸症愈。
按:本案患者因平素嗜食肥甘,情志不遂,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引动肝风,内生之痰随之上 蒙清窍而致头闷痛、头晕。《杂病源犀烛》言:“颈项强痛,肝、肾、膀胱也”,肝之俞在颈项,患者长期伏案工作,久坐伤气,脾气虚无以运化水湿,聚湿成痰,如《内 经》曰:“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痰湿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故而颈项强痛。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皆为肝风夹痰之象。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平肝健脾、 息风化痰,正如李东垣所言“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配以枳壳,理气行滞;当归、川芎相配伍长于理气活血、祛风止痛;黄芩苦寒,善清上焦火、燥湿化痰;蔓荆子、 藁本、白芷为治头痛要药,祛风止痛,且白芷与川芎相配伍,善治头胀痛;葛根解肌通经活络;配伍虫类药地龙,性善走窜,活血通络。全方行气活血与祛风化痰并举,疏肝与健脾并用,使气血相合。用药以风药为主,祛风止痛,佐以虫类药以增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于志强教授认为内伤头痛的发病与肝最为密切, 可分为肝郁气滞、风火上扰、营血亏虚、寒凝肝脉、肝肾亏虚、风痰上蒙、久病入络七种证型,肝郁、肝风内生、肝阳上亢、肝阴血不足等皆可导致头痛。治疗头痛时,可根据证型及患者具体情况的不同,“有是证用是药”,“专病专方”,从肝论治,以开郁为先,并酌情加减用药,如肝风内生者以平肝息风为主,并酌加蔓荆子、藁本等风药,久病入络者酌加地龙等虫类药,少阳头痛予柴胡、黄芩等,使郁滞开,气血宣通,阴阳调和, 诸病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