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男,主任医师、教授,潜心中医临床、科研、 教学工作四十余载,为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于教授善于博采众 长,勇 于 继 承 创 新,学 验 俱 丰,擅长治疗心血 管 疾 病[1-5]、消化系统疾病[6-7]、内分泌疾病[8]及内科疑难杂 症[9-13] 。临证推崇“气化论”,并受《内经》“五郁”和朱 丹溪“六郁”及“肝为五脏六腑之贼”等经典学说的影 响,提出“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 内伤杂病从肝论 治”等学术思想,独树一帜。现将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 冠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从肝论治冠心病的理论依据
1.1心肝的经络相通是冠心病发病的依据 胸膈之上 为心脏,胸膈之下为肝脏,二者位置相对比较接近。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在经络循行过程中,足厥阴肝经与手 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均于心中交汇。明代赵献可依据经络循行理论,于《医贯 · 内经十 二官论》中指出: “凡脾、肾、肝、胆…… 各有一系,以通 于心。”形象描述了生理上心肝两脏器通过经络而相互 沟通。 同理,因经络的沟通,心与肝两脏器亦可产生相 互影响。《素问 · 脏气法时论》篇中描写胸痹时所提到 的胁支、胁下、肩胛间、两臂内侧等位置,均为肝胆经络 循行所至之处。由此,于志强教授认为,若肝胆疏泄失常,气机运 化不畅,必致血行瘀滞,痹阻心脉,而致胸痹心痛。
1.2 五行传变是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中医五行学 说主要通过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特征来解释 机体脏腑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在脏腑之间的传 变主要包括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其病理可表现为 “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具体到肝与心两脏,肝为 母脏,心为子脏。若肝病及心,即是母病及子 ; 若心病 及肝,即是子病及母。
1.3肝失疏泄是冠心病的发病根本 肝为刚脏,体阴 用阳,主疏泄。疏即疏浚,泄即散发。所谓肝主疏泄,主要指肝具有疏浚全身气机、推动气血运行、调控津液 输布之作用。若肝脏正常发挥疏泄功能,则机体气机 运行通畅,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运行输布无阻,经络通 利,脏腑功能和调 ; 反之,若肝气郁结或升发太过,则气 血津液运行受阻,输布不利,心失所养,而发胸痹心痛。因此,于志强教授指出,肝失疏泄是冠心病发病的 根本,认为“肝为起病之源,心为传病之所”。
1.4情志失调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在冠心病心 绞痛的发病过程中,情志失调,过于劳累,饮食过饱,气 候变化(寒冷) 是引起本病的四种诱发因素。其中情志 失调是常见诱发 因素。若情绪过度波动,则可“怒伤 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是谓“内伤七情”,且“七情”均可通 过肝伤及于心。 因肝脏性易动而难静,肝气通于心气, 若情志失调,则肝气郁滞,表现为性情急躁、心悸不安、 寐多恶梦,久则心气涩滞,而作胸痹心痛。正如清代沈 金鳌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同时亦认为“七情”之 中,除“喜”气可自动发散之外,其余诸气“皆足令心气 郁结而痛也”。
2治冠心病五法
2.1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适用于情志失常,暴怒伤 肝,肝脏调理气机功能受损,气机不畅,血行瘀滞,痹阻 心脉而致的胸痛心痹。 临床以心胸闷痛或刺痛,痛有 定处,伴两胁肋胀痛,善太息,或脘腹胀满,得嗳气、矢 气则舒,舌质黯或有瘀斑、舌苔薄 白,脉弦或弦涩为 主候。
常用药物有柴胡、川芎、延胡索、郁金、枳壳、桔梗、 牛膝、三七粉等 ( 此方后衍化成冠心煎 I 号) 。辨证加 减为: 胁痛明显,舌紫暗或见舌底络脉迂曲等血瘀证明 显者,加血竭粉、水蛭等以增活血化瘀功效 ; 肝木横克 脾土,见腹胀、纳呆等症状明显者,酌加厚朴、莱菔子以 增理气消胀之功。
2.2清肝泄火,化痰行痹 适用于肝气郁结,日久化 热,肝火亢盛,横克脾土,脾失健运,内生痰湿,热痰互 结,痹阻心脉导致的胸痹心痛。 临床以心中热痛,急躁 易怒,口干口苦,咳黄黏痰,舌红苔黄或苔黄腻,脉弦数 或滑数等为主候。常用药物有黄连、半夏、瓜蒌、夏枯草、山栀子、天 竺黄、竹茹、石菖蒲、郁金、地龙等 ( 此方后衍化成冠心 煎Ⅱ号) 。辨证加减为: 肝火上炎,症见面红目赤、口苦 易怒明显者,酌加龙胆草清肝泻火 ; 兼见大便秘结,可 酌加生大黄以泻郁火而通大便。
2.3平肝息风,滋阴活血 适用于肝气郁结,肝阴耗 损,阴不敛阳,致使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肝风挟瘀,痹阻心脉而致的胸痹心痛。 临床以心胸灼痛,阵发而作, 时作时止,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肢体抖动,失眠多梦, 舌暗红、有瘀斑,脉弦细为主候。常用药物有白芍、天麻、玄参、钩藤、制龟甲、生石 决明、水蛭、川楝子、蜈蚣、苦丁茶等。辨证加减为 : 头 胀头痛明显者,加川芎、菊花以疏风活血、行气止痛 ; 失 眠多梦较重者,加用磁朱丸以重镇安神。
2.4 养血柔肝,宁心复脉 适用于肝阴不足,肝血亏 虚,心失所养而致的胸痹心痛。 临床以心胸隐痛,遇劳 则发,面色少华,心悸乏力易惊善恐,失眠多梦,舌淡黯 苔薄白,脉弦细结代为主候。常用药物有紫河车、当归、炒酸枣仁、白芍、炙甘 草、何首乌、茯神、枸杞子、川芎、柏子仁等。辨证加减 为 : 乏力自汗、大便溏薄者,加黄芪、炒白术、党参以益 气健脾 ; 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者,加熟地黄、怀牛膝、鹿 角胶以滋补肾阴 ; 水不行舟,大便秘结者,加玄参、郁李 仁、生地黄、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2.5温经散寒,暖肝通脉 适用于肝阳不足、寒邪凝 滞、心脉拘挛、血脉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 临床以心胸 疼痛剧烈,心痛彻背或连及两胁,手足欠温,喜温喜按, 舌黯淡苔薄白,脉沉迟或弦紧为主候。常用药物有巴戟肉、吴茱萸、细辛、桂枝、荜茇、沉 香等。辨证加减为 : 心胸剧痛明显者,冷汗出,宜立即 含服苏合香丸,以温开心脉 ; 心肾阳虚,水饮内聚,上凌 心肺,症见喘促不适、不得平卧者,宜加葶苈子、大枣、 椒目以泻肺平喘。
3验案举隅
王某,男,71 岁。初诊日期 : 2016 年 9 月 12 日。患者胸闷憋气症状始于 2 年前,常于情绪激动及 劳累后发作,自觉时有心胸刺痛,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症 状可缓解。 曾于去年 10 月在外院查心脏冠脉血管 CT, 提示“前降支中段狭窄 40%~60%”,常服用拜阿司匹 林、可定、倍他乐克、依姆多等药物。7 天前,患者与人 发生口角后,自觉胸闷症状再次加重,时有胸痛,自服 药物不效,遂来就诊。就诊时症见 : 胸闷憋气,时有心 胸部刺痛、闷痛,入夜尤甚,伴见烦郁太息,夜寐不安, 舌暗苔薄白、边有瘀斑,脉弦。诊断: 胸痹 ; 辨证 : 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 治法 : 疏肝 理气,活血化瘀 ; 方以冠心煎 Ⅰ 号方合丹参饮加减。处方: 柴胡 10 g,川芎 12 g,当归 10 g,赤芍 12 g,生 地黄 12 g,丹参 12 g,桔梗 10 g,牛膝 12 g,枳壳 12 g,水 蛭 10 g,蜈蚣 2 条,檀香 6 g,砂仁 6 g 。水煎服,每 日 1 剂。
二诊(9 月 19 日) : 胸闷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每次发作时症状减轻。仍时有心中烦闷、夜寐欠佳, 加山栀子 10 g、淡豆豉 10 g、酸枣仁 30 g,以安神除烦。
三诊(9 月 26 日) :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继服上方 后,诸症皆除。
按 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依其症状表现, 属中医学“胸痹”“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 ”等范 畴。部分医家认为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其治疗应从之于心,因此临床仅以大量活血化瘀药成 方。 而于教授认为对于本病单用活血化瘀药物不能达 到理想治疗效果。
从时发时止的临床特点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更符 合“风病”表现,而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因此 其发病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一,从五行关系,正常 情况下肝木可济心火。若肝木虚损,则可累及子; 若肝 木邪盛,则可乘其子,从而引起心之不足或有余之证。 其二,从气血调节方面看,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 心血运行正常与否,取决于肝藏血和疏泄功能,若肝有 所藏,调节血量功能正常,疏泄条达,则气血运行通畅, 血脉充盈,而心方有所主。《血证论》载: “ 以肝属木,木 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若肝气 ( 阳) 血 ( 阴) 不足或肝经邪盛,则肝藏血及疏泄功能失常,气血 运行不畅,致心脉失养或痹阻而引起心绞痛,此与现代 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供需平衡失调理论”不谋 而合。肝与心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可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其病在心,而其制在肝,因此从肝 论治更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故 在治疗用药上,加入疏肝、泄肝、养肝、柔肝、缓肝等药 物,方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本病依据其发病诱因及相关症状,应考虑为肝郁 气滞、瘀血内阻之证。于教授以自拟“冠心煎 Ⅰ 号”治 之,该方主要针对气滞血瘀以瘀为主的胸痹心痛证而 设,其辨证要点有三 : 其一,病程较长; 其二,典型瘀血 证即心胸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其三,舌质紫暗有 瘀斑或瘀点,脉象或弦或涩。 本方是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去原方中桃仁、红花,而酌加血肉有情之品水蛭、 蜈蚣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活血养血,使 瘀去而不伤血; 柴胡疏肝理气,使气畅而血行; 牛膝破 血通络,引瘀血下行;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水 蛭、蜈蚣加强活血祛瘀之功;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于教授指出,方中水蛭如生用为末 1 g,装入小胶 囊中,以汤水送服,疗效更佳。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 所言: “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且服后 腹不觉疼,并不觉开破,而瘀血默消于无形”“其味咸为 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 最宜生用,甚忌火炙。”
参考文献 :
[1 ] 曹旭焱,刘岩,于志强.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之对药浅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 10) : 10-11.
[2] 刘长玉,周祺.于志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方介绍[J].江苏中医药, 2011,43(2) : 74.
[3] 刘长玉,周祺.于志强从痰论治高血压病经验[J].河北中医,2011, 33(2) : 172-173.
[4] 刘长玉,周琪,于志强.于志强从肝论治过早搏动的经验[J].山东 中医杂志,2012,31 (5) : 358-359.
[5] 于志强.痰瘀并治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举例[J].天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0,19(4) : 29.
[6] 周祺.于志强治疗脂肪肝的经验[J].河 北 中 医,2009,31 ( 7 ) :
965-966.
[7] 鞠静,韩金星,刘岩,等.于志强教授应用左金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 疗慢性胃炎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 : 89-90.
[8] 刘岩,曹旭焱,于志强.于志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对药浅析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4) : 108-109.
[9] 刘长玉,周琪,于志强.于志强主任“从肝论治失眠”的经验[J].天 津中医药,2013,30( 12) : 761-762.
[10] 周祺,刘长玉,于志强.于志强论治带状疱疹经验简介[J].山西中 医,2011,27( 10) : 4.
[11] 周祺,刘长玉,于志强.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女子面部痤疮的经验 [J].医药前沿,2011,1 ( 17) : 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