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脂代谢紊乱的一种病 理状态,临床表现为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其诊 断参照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即总胆固 醇≥5.2 mmol/L,甘油三酯≥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3.4 mmol/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 1 mmol/ 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符合其中的1项即 可诊断为高脂血症)[1]。
于志强教授为全国及天津市名老中医,第四批、第 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老师。从医40余载,造诣深厚,经验丰富。于教授承先 贤古法《黄帝内经》之“五郁论”,《丹溪心法》之“六郁之 说”,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郁滞论”[2],认为无论外 感、内伤,百病皆因郁滞而生,擅从肝治内伤杂病[3-8]。于 教授秉承医之圣训,通今之医萃,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 见解独到,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诊学习,现将其证治经 验总结如下。
1隶属范畴
中国古代文献不曾提及“高脂血症“一词,结合其临 床证候,于教授认为血脂类似古之“膏”、“脂”;高脂血症 属“脂浊”“痰饮”、“痰瘀”气血津液病范畴。《灵枢 · 五癃津液别篇》“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 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 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胻痠”。 《罗氏会约医镜》云:“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 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 浊者即为痰”。张志聪补注《黄帝内经》“中焦之气,蒸津 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 满”。于教授认为此“膏脂”为津液中稠厚精微,属阴而 易凝,可生精化血,可藏可泄,依随中焦脾胃运化五谷, 游溢精气津液,洒陈于五脏六腑,充养血脉,濡养生身。
2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乃“膏脂”凝结于血脉:气机失调,脾失健 运,清浊不分,津液不布,阴液凝而化为脂浊痰饮,脉道 壅遏,血行滞涩,痰瘀内生,即发为高脂血症。气机壅 滞,津液疏泄失调,久聚则复生痰瘀,化为积聚,发于脏 腑,凑理,肌肉四肢,骨节。总之,其病在血脉,主要涉及 肝脾,气郁为先,诸郁丛生。病机为气机失调,肝脾失 调,气郁先导,致气血津液疏布失调,病久渐生有形之郁 滞,痰饮湿浊、瘀血、雍遏交结,浸淫血脉,郁滞致病。
3治疗方法
3. 1郁滞致病,分期论治
3. 1. 1气郁为先,诸郁丛生,开郁调气为先,疏肝为要。 于志强教授承先贤古法,提出“郁滞论”,认为百病皆因 郁滞而生,高脂血症为血脉郁滞致病。此病之初乃无形 之气郁,后而有形之痰瘀脂浊渐生,前后相因为病。诸 郁之中,以气郁为先导及核心。气郁包括周身之气机不 畅和肝气郁滞。《医碥 · 郁》注曰:“丹溪分六郁……大 要以理气为主,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 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 也。”此即言气郁始生,渐生痰湿水瘀,故教授临证每以 “开郁调气先, 以宣通郁滞”。《圣济总录 · 痰饮统论》 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通,气 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 饮。”唐容川《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 赖肝木疏泄之气水谷乃化”。肝气疏泄如常,枢机得利, 三焦调畅,一身之气调达,水谷入于血脉之精微疏散周 身血脉,气血相调,血脉和利,则痰饮湿浊不生,何为膏脂。
3. 1.2水液之郁渐生,肝脾同调:情志失调,气机郁滞, 肝失疏泄,气郁日久,气机失调,升降失司,津行不利,脾 失健运,痰饮内生,“水液之郁”渐成,血脉壅滞,发为高 脂血症。“水液之郁”包括津停而生的“痰、饮、湿、浊”之 郁滞。朱丹溪所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 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医旨绪言》中“治痰必先利 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 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 · ”故 于教授临证中强调,治水液之郁之要旨,或痰、或饮、或 湿浊,调气为先,肝脾同治,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气机调 畅,水道畅达,水液自消。
3. 1.3病久入络,痰瘀互接,聚而成积,易于传遍。叶天 士《临证指南医案》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高脂血症病 之初,不能及时救治或误治,复受外感六淫、情志失调、 劳倦内伤,病情迁延缠绵,由初之气郁,水液之郁,致血 络之郁,痰瘀互生,相因为病,痰瘀互结,胶着于内,浸淫 脉络;络脉结构具有支横别出、网状分布、纷繁复杂的特 点,故络脉之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病久积而成形,痰 瘀互结于内,易积而化热,热毒痰瘀胶着,血脉壅塞不 通,最终导致络脉受损,发为胸痹、中风、眩晕、肢麻等[9]。 正如《丹溪心法》曰:“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局方发挥》曰:“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 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 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 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自气成积,自 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缪药 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阶段中,痰、瘀二者同为 阴邪气,同气相求,痰瘀可互生,相互搏结,相兼为病,可 见痰夹瘀血,或瘀血夹痰,且痰瘀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 因素,如此恶性循环;痰瘀互结,病属阴,易化热,或合内 生之热,热痰瘀互结,久而不解,复生瘀毒,热毒痰瘀胶 着于脉道,损伤脉络。就临床证侯而言,可依据《中医大辞典》[10]记载:“证 名。即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 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黯血块、舌紫黯或有 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治疗而言,于教授崇叶天士之论,搜经剔络,涤痰逐 瘀,开郁调气。强调气机在痰瘀互结中的重要作用。正 如吴鞠通言:“肝气久郁,痰瘀阻络。”肝主疏泄,藏血属 阴,喜条达,诸水谷精微之疏布、气血津液之运行,与肝 气之疏泄无不相关。若肝失疏泄,津液不布变为痰饮, 或血行不畅留而为瘀;或犯于中州,脾失健运,水谷精微 不布,摄血无力,致血脉壅滞。叶天士曰:“初为气结在 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故于教授 效法先贤,临床多用鳖甲、地龙、蜈蚣、全蝎、水蛭等虫类 药,以其动跃攻冲之性,搜经剔络,荡涤痰瘀,使血无凝 著,气可宣通。
3.2辨证论治
3.2. 1气机壅遏,郁滞渐生。证候:素多愁忧,郁闷不 爽,胸协痞满不舒,善太息,纳呆腹胀,嗳气时少,偶有咳 痰,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或者弦滑。治则:宣郁通滞,疏 肝理气。处方:宣郁降脂煎(自拟),香附 10g,苍术 10g, 川芎 10g,栀子 10g,焦神曲 10g,生山楂 10g,荷叶 10g, 泽泻 15g,柴胡 6g 。方中柴胡合香附以开郁疏肝,以解 气郁为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并山楂以开血郁;苍术, 芳香燥烈,醒脾化湿,合清利湿浊之荷叶、泽泻以治湿 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消火郁;焦神曲健脾开胃除食郁。 临阵加减:愁忧不解者酌加合欢花 10g、香橼 10g;腹胀 明显者,加厚朴 10g 理气除胀;咳痰者加杏仁 10g、地龙 10g 以化痰。
3.2.2肝郁脾虚,湿浊内生。证候:素来郁闷不喜,胁下 满闷或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颜面浮肿,纵腹垂腴,纳 呆,或腹胀嗳气,或呕恶,便溏,舌体胖嫩,色淡红,伴齿 痕,脉弦细或弦滑。治则:疏肝健脾,运化湿浊。处方: 疏肝降脂煎(自拟):柴胡 10g,郁金 10g,枳壳 10g,炒白 术 15g,白扁豆 10g,葛根 10g,陈皮 10g,茯苓 10g,生山 楂 10g,荷叶 10g,泽泻 10g,炙甘草 10g 。方中柴胡、枳 壳疏肝解郁;葛根升脾胃之清阳以升降气机;白术、茯 苓、白扁豆意在健脾运中除湿;生山楂擅破血逐瘀;泽 泻、荷叶清利湿浊。临证加减:肝气郁滞为甚者,佐延胡 索 10g、川芎 10g,以助行气开郁;脾气虚弱偏盛,少气懒 言,大便稀溏,腹胀肠鸣,矢气频频,酌加党参 15g、莲子 肉 10g、厚朴 10g、焦槟榔 10g,以强益气健脾之功;湿浊 偏盛,舌苔秽浊,食而无味,酌加苍术 10g、藿香 6g、半夏 10g、陈皮 10g,求健脾燥湿,利湿化浊;下肢水肿者,酌加 冬瓜皮 15g、车前草 15g 以利水消肿。
3.2.3肝郁化火,痰瘀互结。证侯:协痛不舒,懊恼易 激,口苦喜呕,口黏好饮,或伴耳内瘙痒,口唇微绀,或胸 闷不舒,头晕目眩,或伴带下黄稠而臭,或肢体麻木,纳 呆,或见大便干结,舌大而色紫黯,或见舌上瘀点、瘀斑, 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治则:疏肝健脾,运化湿浊。 处方:化瘀降脂煎(自拟):柴胡 10g,川楝子 10g,郁金 10g,川芎 15g,赤芍 10g,白术 10g,茯苓 10g,生山楂 10g, 荷叶 10g,泽泻 10g,地龙 10g,水蛭 1 条。方中柴胡、川 楝子意在清肝化火,行气开郁;郁金香、川芎行气活血;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生山楂、地龙、水蛭行血之瘀浊;泽 泻、荷叶清热利湿化浊。临证加减:伴见肢体麻木,酌加 桑枝、姜黄、蜈蚣、全蝎以逐瘀通络;眩晕为甚者,酌加天 麻、钩藤;合并脂肪肝:三棱、莪术以化瘀消积;胸痹者合 丹参、檀香、砂仁以活血行气止痛。
4病案举隅
患者,女,王某,57岁,公务员。首诊2019年8月3日, 症见郁闷不喜,胁下满闷,神疲乏力,纵腹垂腴,纳呆,腹 胀嗳气,偶恶心,口中黏腻,嗜食肥甘厚味,贪凉饮冷,食 后须臾,觉里急后重,便溏,舌体胖嫩,色淡红,苔白厚 腻,脉弦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脑血 管病、周围血管病等病史。血脂全项:总胆固醇≥6.3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余未见异常。西 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痰饮病-肝郁脾虚,湿浊内生,浸淫血脉;治则:疏肝健脾,运化湿浊,通利血脉。处 方:疏肝降脂煎(自拟):柴胡10g,郁金10g,枳壳10g,炒 白术15g,白扁豆10g,莲子肉10g,葛根10g,陈皮10g,茯苓 20g,生山楂15g,荷叶15g,泽泻15g,苍术10g,藿香6g,半 夏10g,陈皮10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19年8月10日二诊,患者胁下满闷,乏力,纳呆,便 溏等诸症均减,仍偶有腹胀嗳气,舌体胖嫩,色淡红,苔 腻略黄,脉弦滑。前方加厚朴10g、黄连6g,继服7剂。
2019年8月20日三诊,患者诸症皆减,效不更方,前 方继服14剂。患者于2019年9月复查血脂全项:总胆固 醇≥6.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mmol/L,余未 见异常。且体重较前减轻6斤左右。
5小结
于志强教授认为高脂血症乃郁滞内生,气郁先导, 气机壅遏,气血津液疏布失调,渐生痰瘀脂浊,胶着于 内,浸淫脉道,病久及络,热毒痰瘀内生,久而不解,聚而 成积,脉道受损,易于传变。本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多发于老壮之人,病久则易并发中风、胸痹、消渴、肝积 之类。强调病之初多无形,症见不著,或无痛痒不舒,谨 查其变,调其阴阳,正如《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云:“是 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病未成,嘱法阴阳,和数术,适寒暑, 调起居,节饮食,畅情志;病已成,治病求本和阴阳;病之 中,兼顾扶正,谨防其变;这与现代医学之疾病的三级预 防相合。
参考文献:
[1] 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 南(2016 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16 ,31(10): 937-953.
[2] 刘岩,于志强,刘长玉. 于志强 “郁滞论” 思想探源及解 析[J]. 河南中医,2017 ,37(9):1522-1525.
[3] 朱林平,李侠,刘岩,等. 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教授学术 思想浅析[J]. 天津中医药,2017 ,34(2):86-88.
[4] 刘岩,袁宏伟,孙非非,等. 于志强从肝之体用论治快速 心律失常经验[J]. 湖北中医杂志,2019,41(9):17-19.
[5] 朱林平,李侠,刘岩,等. 于志强从肝论治心系疾病[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7):756-759.
[6] 张少强,鞠静,曹旭焱,等.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53(1):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