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主任是中医内科学专家,全国第四、五、六批 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于主任业医近50载,中医经 典及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临床上推崇“郁滞论”[1], 主张“内伤杂病从肝论治”,重视“气血津液辨证”及“经 络辨证”[2],尤擅长对于心系[3-4]、脾胃系[5]疾病的诊治。 于主任认为胃病的病机辨证不外虚实两端,笔者曾侍诊 于主任门诊临证,收获颇丰。现简述于志强主任从虚实 辨治胃病方面的认识,并分享验案三则报道如下。
1从虚实辨治胃病
于志强主任认为胃部疾病为临床多发病,现代医学 常见如各种急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 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归属于祖国医学之“胃痛”、“胃 痞”、“呕吐”、“嘈杂”、“吐酸”等疾病范畴,其病位皆在于 胃[6],而其病情常可因多种因素诱发而反复发作或缠绵 难愈。于主任结合多年临证胃病的经验体会到中医药 诊治胃病务必重视辨证虚实,治病求本,惟有如此才可 获效显著。于主任指出,临证对于胃病病机的认识关键在于分 辨虚实,其在胃病诊治过程中总以虚实为纲进行临床辨 证论治[7],谓实则以气(肝气)、血(瘀血)、寒(寒凝)、热(火:肝火或胃火)、食(食积)、湿(痰湿或湿热)为主;而 虚则以气、阴、阳之不足为常见。在治则上遵“虚者补 之,实者泻之”之法则,再据气、血、寒、热、食、湿之实邪 各异,或气、阴、阳不足之不同辨证论治,实证常法以疏 肝、活血、温散、清火(肝火或胃火)、消食、化湿(痰湿或 湿热),虚证则以益气、养阴、温中等为法。于主任提出 在临床治疗中还应重视虚实兼顾,通补兼施,对于虚实 夹杂、寒热错杂之证,则需辛开苦降,寒热并调;气滞血 瘀证则法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在上述辨证基础上灵 活加减组方,以复胃之功而使病愈[8-9]。于主任同时还指 出临证过程中需关注气机升降[10],调整脾升胃降之功能, 并结合相关脏腑同调;攻伐实邪须勿伤脾胃[11],久病长 期用药须佐以通络之法。
2临证验案
2. 1实证——胃痛(肝火犯胃证)
蔡某,女,34岁,主因“反复胃脘胀痛7年,加重近1周” 就诊。患者近7年来胃脘部不适反复发作,常于饱食或 情志不舒后症状可见加重,曾于门诊就诊,查胃部彩超 示“胃蠕动减慢,慢性胃炎”,曾服用“雷贝拉唑”等药物, 诸症仍时有发作。本次发病于近1周前,因情绪激动后 胃脘胀痛再次发作,昼轻夜重,伴两胁窜痛,呃逆吞酸,自行服药后症减不明显,遂就诊。症见:胃脘部胀痛,昼 轻夜重,呃逆吞酸,时眩晕,两胁肋窜痛,口苦口干,大便 干结,舌暗有瘀斑,苔黄,脉弦略数。西医诊断:慢性胃 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火犯胃,瘀血内停。治法:疏 肝泄热,活血止痛。方药:左金丸、金铃子散合丹参饮加 减。处方:黄连12g,吴茱萸2g,川楝子10g,元胡10g,丹 参30g,檀香6g,砂仁6g(后下),夏枯草10g,焦三仙30g, 五灵脂10g,牛膝10g,代赭石30g(先煎),石决明30g(先 煎)。水煎服,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胃脘胀痛及两胁作痛减轻,仍见大便 干燥,舌暗红瘀斑,苔黄,脉弦,遂于原方加大黄8g(后 下),继服7剂。
三诊:药后自述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行1次,黄软 便,舌暗苔薄黄,脉弦,继服本方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以“胃脘胀痛”为主症,中医属“胃痛”范畴。 该患者为肝郁气滞化火,伴瘀血内停之证,方选左金丸、 金铃子散合丹参饮加减。左金丸功擅清泻肝火,降逆止 呕,为治疗肝火犯胃证之专方[12],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 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 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 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金铃子散,药虽两味,但功效卓 著:川楝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元胡活血行 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古方选注》曰:“金铃子散一泄 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 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丹参饮,是化瘀行气 止痛之良方,方中丹参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檀香、 砂仁温中行气止痛,三药相伍,药性平和,气血并治而重 在化瘀,使瘀化气畅疼痛自止。再加用代赭石以重镇降 逆止呕;焦三仙健脾和胃;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止 眩;五灵脂行血止痛,牛膝引血下行。诸药并用,可使肝 郁解而热自清,气血行而疼痛止。
2.2虚证——胃缓(脾虚下陷证)
董某,男,63岁,主因“间作脘腹痞满坠胀6年,加重 10余日”就诊。患者诉6年多前始进食后出现脘腹痞满, 坠胀不舒,嗳气频作等症,自服“胃苏颗粒”后,症状仍时 有发作,并诉每遇劳累加重。本次发病源于10余日前, 患者因劳累后出现脘腹痞满、坠胀感逐渐加重,伴纳少,倦怠乏力,消瘦明显,遂就诊。症见:脘腹痞满,坠胀不 舒,劳累后尤甚,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嗳气频频,纳呆, 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上消化道造影示胃下垂。 西医诊断:胃下垂;中医诊断:胃缓,证属脾虚下陷。治 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方: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升麻6g,柴胡5g,陈皮 10g,当归10g,炙甘草10g,枳壳30g,鸡内金10g。水煎服,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脘腹痞满、坠胀较前明显好转,仍可 见便溏,大便1~2次/d,嘱加用莲子肉15g、白扁豆10g,10 剂。
三诊:再服10剂后,自述诸症均见明显减轻,大便已 正常,继服本方10剂以巩固疗效。
按:“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 · 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 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 身形不相称,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称胃缓, 与西医所称“胃下垂”症状相符[13]。结合本病患者症状 表现,当属脾虚下陷之证。脾虚则中气下陷,故有脘腹 痞满,甚则坠胀不舒,劳累后尤甚;脾虚则运化无权,可 有倦怠乏力,纳少;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则嗳气频频;气 血生化乏源,肌肉失养,故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苔薄 白舌淡,脉濡细或缓弱为脾虚之象,治以补中益气汤加 减。补中益气汤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党参、 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鸡内金健脾和胃消食共 为 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轻剂升麻、柴 胡协同大剂量参、术、芪升举清阳为使,《本草纲目》亦云 “升麻同柴胡,引生发之气上行”。于主任在临证应用补 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的同时,还尤其强调必须配伍枳 壳,前者主升,后者主降,合而用之,方可使气机升降有 道,补而不滞,各安职守。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 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 升中有降,中焦升降功能得复,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 位[14]。
2.3虚实夹杂——胃痞(寒热错杂证)
林某,男,40岁,主因“胃脘痞满间作3年余,加重2d” 就诊。患者3年多前始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曾于外院门诊就诊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予口服奥美拉唑 等药,自述诸症仍时有发作。2d前患者因饱食后再次出 现胃胀不舒较强加重,遂于我院就诊。症见:胃脘部痞 满不舒,按之不痛,进食加重,呕恶时作,纳呆,时心烦, 大便溏稀,舌尖红质淡,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慢性 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痞证,证属脾胃失和,寒热错杂。 治法:降逆消痞,平调寒热。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处 方: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2g,干姜10g,党参10g,甘草 10g,豆蔻10g,砂仁6g(后下),扁豆10g,白术10g,鸡内金 10g,大枣5枚。水煎服,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诉胃脘痞满,大便溏泄等症好转,仍觉 纳食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遂于原方加焦三仙 30g,继服7剂。
三诊:再服7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纳增,舌淡苔白, 脉弦,继服本方7剂,巩固疗效。
按:于主任谓半夏泻心汤是临证治疗脾胃系疾病的 一首经典高效方。在《伤寒论》中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即“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 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 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其中“心下痞”、“但满而不痛”、 “呕”、“肠鸣”是本方方证识别之关键。于主任认为,临 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当以“心下痞满不舒,满而不痛,上 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为中心证候;其病机主要 责之于“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本方是由小柴胡汤 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黄连、干姜。方中半夏、 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 肠燥湿;豆蔻、砂仁、扁豆、白术健脾化湿消痞、行气温中 止呕;鸡内金健脾和胃消食;党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 气,养胃。诸药合用,寒热平调,共奏消痞散结之功。
3小结
综合以上跟诊于志强主任治疗胃病的所见所得,其 对于实证辨从气、血、寒、热、食、湿为主,虚证辨从气、 阴、阳之不足,以理论指导临证,并临床举隅虚实辨治胃 病的典型验案分享,体会到于主任中医药临证从虚实辨 治胃病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基础、简而有效的临床价值 及确切的临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岩,于志强,刘长玉. 于志强 “郁滞论” 思想探源及解 析[J]. 河南中医,2017 ,37(9):1522-1525.
[2] 朱林平,李 侠,祁向争,等. 于志强教授经络辨证临床验 案[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 ,40(4):1-4.
[3] 孙非非,王智先,杜武勋,等. 基于 “承制和合” 理论探 讨慢性心力衰竭因机治要——于志强学术思想辨析[J]. 天津中医药,2018 ,35( 11):804-807.
[4] 张少强,鞠 静,曹旭焱,等. 于志强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 [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53( 1):32-34.
[5] 李 侠,朱林平,刘 岩,等. 于志强从肝论治胃病临证心得 及验案举隅[J]. 湖北中医杂志,2018 ,40(5):24-26.
[6]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86-187 .
[7] 孙永顺,朱生樑. 从虚实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浅析[J]. 四川中医,2017 ,35(2):39-41.
[8] 洪海都,许纪超. 纳呆症从胃分型论治的临床体会[J]. 中 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 ,25(3):146 ,148.
[9] 宋 毫. 中医辨证治胃病[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27):170.
[10] 王洁宜,林怡哲,来伟栋,等. 陆芷青教授运用理气和胃热法调治胃脘痛(肝气犯胃证)临证经验[J]. 浙江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9 ,43( 10):1191-1194.
[11] 石芳,张乃霖,郑晓佳,等. 从“火热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思路[J]. 中医杂志,2020 ,61(3):213-216.
[12] 吴亚娜,石贺,任培培,等.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 中医研究,2019 ,32(7):30-34.
[13] 赵宇栋,谭唱,李秀源,等. 单兆伟论治胃下垂经验举隅[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26(5):118-120.
[14] 刘 鑫,周苗苗,吴建林.《脾胃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 中医学报,2020 ,35( 1):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