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一节 解表药>>生姜

生姜

生姜来源于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东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可见指状分枝。切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仲景非常重视生姜的运用,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39方次,生姜或为君药,或伍以他药来解表祛邪、和胃降逆、止呕化饮。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临床应用】

1.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散在表之风寒,张仲景习用生姜作为辛温发汗剂中的辅助药以增强发汗作用,来解太阳表证。太阳病证治篇幅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是最长的,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固护肌表,如果寒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篇共有52方,其中配伍生姜的就有24方之多,如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均以生姜辅助主药散风寒表邪。

1)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发散表邪。代表方:桂枝汤、小柴胡汤。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此时一般都以辛温解表作为治疗总则。故以桂枝汤主之。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和胃,脾胃乃营卫生化之本,胃气充则卫气足,卫气流动以固护周身,有利祛邪外出,且大枣与甘草有甘缓气壅之偏,得生姜之辛通走散而缓之,故有散邪而不伤正之优点,此正合《内经》“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其他如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方中的生姜均具调和营卫、发散表邪之作用。清代周岩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干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说明了生姜在外感杂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姜、枣、草配伍意义甚大,故医者切不可盲目地将其去掉。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合者,医圣常用生姜与大枣配伍,用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由于人体的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失卫气固护,所以见此证,以桂枝汤主之。方中生姜除助桂枝解表散寒外,还协同大枣调和营卫。生姜能够振奋脾胃功能,大枣可以补益脾胃。这两味药,一个涉及卫阳,一个涉及营阴,其实就是涉及了气血,因而既能益气,又能益阴养血。这两味药组合在一起,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本草经读》曰:“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调和营卫也”。成无己亦云:“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1]。又如治疗邪结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方中的生姜、大枣配伍,也是起调和营卫的作用。《伤寒论》中其它如治疗太阳证、少阳证、表里同病中凡有营卫不合者,均以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

2.和中降逆止呕

1)生姜配半夏,辛温而散,以涤痰散饮、开心下之痞结。代表方: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

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证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证所引起的呕吐。在《伤寒论》中,以呕吐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近50条,如表病及里,内干肠胃,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致呕的葛根加半夏汤证;邪热郁阻胸中,气机不宣,影响于胃,使胃气上逆的小柴胡汤证;谷食不消,胃气上逆而干噫食臭的生姜泻心汤证;脾胃虚弱,痰阻气逆而致呕的旋覆代赭汤证;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方中生姜独重,一为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合参枣草以复中虚气弱之效。中焦阳虚,寒饮内停上逆致呕的吴茱萸汤证。尽管呕逆可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食滞、痰饮等多种证候,但总归于胃气失于和降所致。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两条中的“呕吐”与“欲呕”,均系胃气上逆所致。气逆者,治必辛散。两方中生姜味辛能和胃腑,散逆气,故呕可止。

对中阳不足,胃气壅滞,脾不运化,水湿停滞的生姜泻心汤证,用生姜宣发胃阳,调畅脾胃气机升降,辛散水饮,降泄上逆浊阴,与半夏配伍,增强降逆化饮的效果。《医宗金鉴》云:“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对肾阳虚衰,气化不利,而致水泛为患的真武汤证,用生姜的辛散以利肺气,肺气利则水之上源通调,亦可用生姜振奋脾胃的作用,调畅中焦气机,使水湿得以健运。所以,不管是肺中水气、胃中水气、胁下水气还是四肢水气,均可用生姜来宣散水气,调畅气机。

先师张仲景在组方用药时均会配伍生姜,就是因为如《别录》所云:“生姜下气而止呕吐”。且张仲景常将生姜与半夏相配,来增强降逆止呕的疗效,若单独用生姜止呕时,其用量通常较大,多在5两之上。可见张仲景对生姜止呕功效的认可和运用自如。

3.温胃散水

生姜其性微温,对寒邪犯胃、中焦虚寒、痰饮中阻、内有水气者用之,《伤寒论》中水湿内停,阻滞气机的病证是非常多的,而先师张仲景十分爱用生姜来温阳散水。如对汗下后,水气内停,表邪未解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就用生姜辛温通阳,宣散水气。

1)生姜配桂枝、甘草,发汗解肌、补气和中。代表方: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 …不渴者… …”和“伤寒厥而心下悸… …”口不渴和厥而心下悸的病机均在水气停积胃中,其治首当温化胃阳而散水气。方中生姜温胃,桂枝行阳,茯苓淡渗,甘草和中。四物配伍,温胃散水,诸症自然可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证病机为中气虚弱,外邪乘机入侵,导致气机结滞,脾胃失常,故选择并重用生姜,则为取其健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之意。中焦为决渎之官,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用生姜“温中”则中焦阳气得复,配以甘草、人参、大枣调和脾胃,脾胃健运又除痰饮之源,使气机升降有序,药学著作《汤液本草》云:“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此方仲景将生姜作为主药,含义深刻。又如对伤寒汗、下、吐后,中阳不振,痰饮内聚,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证,用半夏与大剂量的生姜配伍,用来化痰散饮,降逆止噫。

2)生姜配附子,温散,助附子温阳散寒。代表方:真武汤。

真武汤证见“此为有水气”,水湿之邪有凝聚之性,故治疗湿邪为患之病,除制水、利水外,若配伍辛散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在此仲景以附子佐生姜取辛散水气化饮之意

4.散结消痞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前者之痞为柴胡证误下致内陷之热痞结心下,后者则系伤寒大邪解后,胃气虚弱,浊气不降,心下痞硬。两者病机虽异,但用姜之辛发散结消痞的治法则同。

5.健脾和胃,和中防变

《药性解》按:“生姜辛入肺,肺气通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中医治病很重视健脾养胃,保护胃气,许多疾病的防治,均有赖于脾胃的健运,脾胃的盛衰对疾病之转归与预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并且药物功效的发挥离不开胃气的推动。

小柴胡汤证,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增可内传阳明而入里,若正复可祛邪外达太阳而出表。方中生姜借其辛散之功,助柴胡散表邪,同时又助半夏和胃止呕,合大枣调和营卫,振兴中阳,益气健脾,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将病邪控制在少阳,进而疏邪外解,显然用姜、枣、参、草不仅仅为和解少阳而设。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故若得内气充实或可自解,此寓有“攘外必先安内”之意。方以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则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配桂枝、芍药而和营卫,汤证非阴阳自虚,故以甘温建中、补益脾气法以调和营卫,复建中阳,使中气立,脾胃传输有权,气血渐生,则阴阳可期平复。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 …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大青龙汤证以生姜配合大枣培补中气以资汗源,利于发汗散热除烦,清代医学大家柯琴《伤寒方论》说得更加明确:“仲景于太阳经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可见,大青龙方中佐药石膏、生姜、大枣,有着防传阳明、固护太阴的重要作用。

6.祛痰止咳

1)生姜配杏仁,宣肺平喘,止咳祛痰。代表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药性论》谓姜“主痰水气满,下气”,又谓“生与干并治嗽”。生姜尚可止咳,如《别录》所言“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见先师张仲景用于痰饮咳喘诸证,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中用生姜做为杏仁的佐药,宣肺平喘,止咳祛痰。后世如《千金方》中用生姜配伍蜂蜜治疗久咳不愈;《经验广集》用姜汁配蜂蜜、萝卜汁、梨汁、人乳治疗虚劳咳嗽。

7.逐风湿痹

现代各种中药学教材能言及生姜治痹证者甚少,然而在《伤寒论》中却不鲜见,同为一味生姜,随配伍不同而功效各异。

1)生姜配桂枝,调和营卫,发散风寒祛湿。代表方:桂枝附子汤。

如“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条),此条论述风寒湿邪侵袭,留着在肌肉之间,使气血运行阻滞而发为痹证,用桂枝附子汤来祛风散寒除湿。方中生姜做为桂枝的佐药,调和营卫,发散风寒祛湿,使风湿之邪可以从外而解。

2)生姜配白术,健脾化湿。代表方:去桂加白术汤。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条)是风去湿存,阳气尚通的情况,用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加强健脾祛湿的效果。生姜在方中做为佐药,助白术健脾化湿,因势利导,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8.解诸毒

对于生姜解毒功效的论述,历代文献都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有“生姜解半夏、南星、乌头、附子及鸟兽肉毒”的记载;《医学启源》云:“温中去湿,制厚朴毒”;《日用本草》:“解菌草诸物毒”。在《伤寒论》中,生姜主要用来解半夏、附子之毒,如生姜泻心汤、真武汤等。 综上所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频繁地使用生姜是大有意义的,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或通过恰当地配伍,或通过调整剂量,充分地发挥了生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和胃止呕、温阳散水、祛痰止咳、逐风湿痹、解诸毒等多种功效。值得提出的是,目前许多临床医师在运用经方时往往弃生姜不用,认为其可有可无,这是有悖于张仲景遣方之本义的。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对提高临床的组方、配伍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2. 炮制品

干姜:味辛,性热,能温中回阳,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炮姜:味苦、涩,性温,擅长温经止血,治疗虚寒性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还能温中止泻,治疗脾胃虚寒的腹痛泄泻。

古代医家归纳其性能为: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3.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生姜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姜精油( 0.15% ~0.17%) ,多糖类( 5.97%) ,烯类( 61.41%) ,黄酮类( 2.63%) ,此外还含有甾醇类、姜油树脂、姜黄素、姜辣素等。

药理作用 生姜具有保护胃黏膜细胞、抑制胃机能及直接兴奋胃平滑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等作用。此外,生姜汁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生长。在一些抗肿瘤药物中加入生姜提取物能减轻肿瘤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1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之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中药大辞典》)

(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治疗方法:鲜生姜50g,洗净切碎,加水300ml,煎30分钟。3次/日,2日服完。结果: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遗留较长的胃部堵塞感。(《中药大辞典》)

【总结】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仲景在生姜的用法上也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仲景制方,药不在于多与杂,而求其精专,其论证言变多于言常,论治则灵活多样,从生姜的配方应用中即可窥见一斑。仲景开创临床用生姜的先河,妙用生姜,其意义深奥,故应深入了解生姜在方剂配伍中之运用与意义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组方、配伍技巧。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