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二节 清热药>>地黄

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前者称为“鲜地黄”,后者称为“生地黄”。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生用。干品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味甘者为佳。

【别名】干生地、干地黄。

【处方用命】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生地炭。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临床应用】

1.养阴清热为主

1)地黄配百合,养心润肺,益阴清热。地黄,甘寒质润,泄血分之热,百合甘寒,清气分之热。代表方,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

2)地黄配防己、桂枝、防风,滋阴降火,养血息风,透表通络。其中地黄用量较大,取其滋阴降火,补阴血,益五脏之功,防己、桂枝、防风透表散热,通络去滞。代表方,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方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二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3)后世类方:地黄配青蒿、鳖甲、知母等,养阴清余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地黄配知母、麦冬、地骨皮等,清热养阴生津,地黄膏(《古今医统》)。

2.后世发展,清热凉血为主

地黄配玄参、连翘、黄连等,地黄甘寒,入营血分,清热凉血,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清营汤(《温病条辨》)。地黄配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3.后世发展,凉血止血为主

地黄配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地黄能清热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四生丸(《校注妇人良方》);地黄配地榆,治血热便血、尿血,两地丹(《石室秘录》)。

4.后世发展,滋阴润燥为主

地黄配麦冬、玄参等,地黄甘寒质润,滋阴润燥以通便,治疗热病伤阴,阴虚肠燥便秘者,增液汤(《温病条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使用。外用:适量。

【炮制品】鲜地黄清热凉血力强;干地黄清热养阴生津力强;地黄炭长于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腹满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名医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利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久服变白延年。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医学启源》:“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主治秘要》:“其用有三:凉血一也;(除)皮肤燥二也;去诸湿(热)三也”。

《本草从新》:“养阴退阳,凉血生血。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五心烦热,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利大小肠。”

《本草新编》:“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地黄主梓醇、二氢梓醇、乙酰梓醇、桃叶珊瑚苷、地黄苷、密力特苷、单密力特苷、去羟栀子苷、筋骨草苷等环萜烯苷类。还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及多种微量元素、β-谷甾醇等。鲜地黄含有精氨酸等20多种氨基酸,干地黄含有丙氨酸等15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地黄水提液有增强免疫力、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提高血浆cAMP含量水平并显著拮抗地塞米松造成的肾上腺皮质萎缩及功能下降。生地黄流浸膏有强心、利尿作用。乙醇提取物有缩短凝血时间。

临床应用

(1)治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处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处方为北沙参15g,党参15g,生地黄15g,玉竹(炒香)5g,冰糖15g,芍药12g,甘草9g,治疗患者50例,有效12例(24%),显效31例(62%),无效7例(14%),总有效率86.0%。

(2)治过敏性紫癜:生地白茅根汤治疗。处方:生地黄30g,白茅根90g,牛膝10g,生黄芪15g,防己10g,甘草10g,大蓟15g,小蓟15g。如有关节肿痛加秦艽10g,木瓜10g;如腹痛者加白芍15g,地榆10g;如有蛋白尿者加党参15g,白术10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7天为一疗程,治疗68例患者,两个疗程后治愈60例,显效7例,好转1例。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