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三节 泻下药>>大黄

大黄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以气清香,根茎髓部有星点环列,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具蜀川锦纹者佳。

【别名】川军、将军、蛋吉、西吉、中吉、锦文

【常用炮制品】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清热泻下

大黄配芒硝,峻下热结,代表方:大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热积滞;芒硝咸苦而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芒硝、大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去皮,炙,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论中有5首大承气汤类方,其中大黄用量在四两者三首,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温下实积、清热泻火、解毒

大黄配黄连,泻热消痞 代表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分二次服

伤寒论中有2首大黄黄连泻心汤类方,中大黄用量均在二两,即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

三物备急丸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

2.清热、凉血解毒

大黄配白芷,热壅肿毒,大黄揭毒散(出处《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大黄揭毒散

大黄一两半,白及一两,朴消二两。

上为末。井水调搽,干则润之。

大黄苦寒,长于泻热疗疮;白及苦涩性凉,功专散结消肿;朴消咸苦性寒,善于泻热软坚。三药合用,最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故可治热壅毒肿

3.逐瘀通经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大黄通腑泻热,祛瘀利胆;枳实破气消积,二药合用,内泻阳明热。

4.破血逐瘀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三两。水煎服。

方用水蛭、虻虫、桃仁破血逐瘀;大黄清热通腑,活血祛瘀。本方是破血逐瘀重剂,非瘀阻实证慎用,年老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炮制品】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一)生大黄

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生品易伤胃气)。

1.积滞便秘

(1) 增液承气汤:配玄参、麦冬、生地黄、芒硝。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2)麻仁丸:配火麻仁、杏仁(炒)、白芍、厚朴(姜制)、枳实(麸炒)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2.湿热黄疸

茵陈蒿汤:配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

3.癓瘕瘀积

化癓回生丹:配蜀椒(炭)、虻虫、三棱(麸炒)、干漆(煅).乳香(醋制)、没药(醋制)、水蛭(烫).艾炭、当归尾、蒲黄(炭)、小茴香(盐制)等。活血祛瘀,化癓消积。

(二)酒大黄

泻下力稍缓,清上焦实热。

1.大便秘结

大承气汤:配厚朴(姜制)、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2.肝胆实火

当归龙荟丸:配芦荟、龙胆草(酒制)、栀子、黄连(酒制)、黄芩(酒制)、当归(酒制)、青黛、木香等。清肝胆实火,通肠润便。

3.跌打损伤

复元活血汤:配柴胡、当归、桃仁(酒制)、红花、穿山甲(制)、甘草等。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4.胸胁刺痛

乌金丸:配香附(醋制)、木香、乳香(醋制)、没药(醋制)、五灵脂(醋制)、延胡索(醋制)、益母草、蚕茧炭等。舒气活血,行瘀止痛。

5.瘀血肿胀

活血散瘀汤:配当归尾、赤芍、桃仁、川芎、牡丹皮、枳壳(麸炒)等。活血逐瘀。

(三)熟大黄

缓和泻下,增强活血祛瘀。

1.咽喉肿痛

(1)清咽利膈丸:配连翘、射干、玄参、栀子、荆芥穗、牛蒡(炒)、甘草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2)新清宁片:单味压片。清热解毒。

2.闭经、产后腹痛

大黄蛰虫丸:配黄芩、桃仁、廑虫(炒)、水蛭(烫)、干漆(煅)、虻虫(炒)、白芍、生地黄、甘草等。活血消癓,祛瘀生新。

3.中风瘫痪

大活络丹:配白花蛇(酒浸)、乌梢蛇(酒浸)、威灵仙(酒浸)、天麻(煨)、何首乌(黑豆水制)、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附子(制)、香附(酒浸)、牛黄、冰片等。扶正祛风,活络止痛。

(四)醋大黄

缓和泻下,化瘀消积,蠲除浊毒。

1.癓瘕瘀积

大红花丸:配红花、虻虫。化癓消积。

2.经痛闭经

妇科通经丸:配干漆(炭)、香附(醋炒)、红花、木香、莪术(醋煮)、三棱(醋炒)、郁金、艾叶(炭)、硇砂(醋制)、穿山甲(醋制)等。破血通经,解郁止痛。

(五)大黄炭

泻下消减,增清热止血功效。 咳血咯血

1.十灰散:配大蓟炭、小蓟炭、侧柏叶炭、棕榈炭、茜草炭、白茅根炭、荷叶炭、牡丹皮炭、栀子炭。凉血止血。

2.四红丹:配当归炭、蒲黄炭、槐花炭、阿胶珠。清热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瘾瘦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葸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等。

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临床应用

(1)治上消化道出血:对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2组,以大黄粉、白及粉口服联合西药奥美拉唑针治疗为治疗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为对照组。其他常规治疗组同对照组,观察时间为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0% (P

(2)治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取生大黄6~9g,放入茶杯内,用开水150~250ml沏泡,待水温降至温凉时即可饮用,服完2小时后原药再用上法沏泡1次,用法同前,服药时可加冰糖调味,用量:2,-4岁每日用生大黄6g,每次泡水15 0ml,5岁以上每日用生大黄9g,每次泡水250ml。显效54例(67.5%),有效14例(17.5%),无效12例(15.0%)。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88.2%病人在48小时内退热闭。

(3)治小儿急性肾炎:运用自拟方大黄丹参汤为主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3例作对照,结果前者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

3.不良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绞痛、黄疸等。

4.中毒及解救中毒症状: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绞痛、黄疸等。解救措施:茶叶15g,红糖适量,煎汤频服;或干姜9g,生地榆9g,红糖适量,煎汤服。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