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茯苓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

茯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别名】白茯苓、云苓。

【处方用名】茯苓、朱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临床应用】

1. 健脾利水

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代表方:五苓散

脾虚不运或困阻脾阳,水湿内停,皆可致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诸证。白术甘温能健脾,苦温能燥湿,功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湿,功擅渗湿而益脾。二药合用,补泻并行,健脾利水,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共为平补平利之剂。

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钱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本方原治伤寒太阳病之“蓄水证”,后世用于多种水湿内停证候。所谓“蓄水证”,即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又称“水逆证”。若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霍乱吐泻;水停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诸症皆由表邪未解,传里入腑,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致,以湿盛为主。治宜利水渗湿,兼以温阳化气解表。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用生品,以利水渗湿为主。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生用为宜,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膀胱之气化有赖于阳气之蒸腾,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并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温阳化气之效。

临证加减:兼腹胀者,加陈皮、麸炒枳实以理气消胀;兼热者,去桂枝,

加黄芩以清热;脾失健运,湿盛泄泻者,去桂枝,以重在健脾利水渗湿;湿重热轻黄疸者,加倍量茵陈以利湿清热退黄;中暑霍乱泄泻者,加滑石以利湿清热;伏暑身热而大渴者,合人参白虎汤以益气生津;水肿较甚者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车前子以增强行水消肿作用;若水气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则利水消肿之力更大。

2.渗湿利水

茯苓配伍猪苓、泽泻:渗湿利水。代表方:猪苓汤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专利水渗湿。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功专利水、渗湿、泄热。茯苓甘淡,补脾渗湿。三药相须使用,可使中焦得运,水道通畅,水湿之气从上而下,出于膀胱之府,水湿尽出。茯苓得猪苓、泽泻,利水除湿之力倍增,猪苓、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

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本证由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所致。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则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上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犯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总括病机,乃为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象。治宜利水清热为主,兼以养阴。

方中猪苓归肾与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为君药。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且泽泻兼可泄热,茯苓兼可健脾,同为臣药,其中泽泻用生品,性寒,取其利水渗湿,兼可泄热之效。滑石粉清热利水;阿胶生用滋阴润燥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伤阴耗津,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清热养阴之效。

临证加减:本方亦可用于热淋、血淋证属湿重热轻而兼阴虚者。若治热

淋,加栀子、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血淋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3. 通阳化气,平冲利水

茯苓配伍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代表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助阳化气、平冲降逆。茯苓甘淡,健脾宁心,伐肾邪,利小便,二药相伍,辛温与淡渗相协,故能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相伍,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助气化以行水,加白术、炙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治疗“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之痰饮病,此正合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4.温阳利水

茯苓配伍附子:温阳利水。代表方:真武汤

附子辛、甘、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苓、附相使配对,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心有所宁;附子得茯苓则肾阳鼓动而水有所摄,以达到温阳利水宁心的作用。真武汤,附子温肾补火,茯苓利水宁心,加白术燥湿实脾,芍药益阴,生姜散水,治疗脾肾阳虚水泛之证。

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证;亦可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则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则水湿泛溢。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脾肾阳虚失于运化,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湿浊内生,流走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若太阳病发汗太过,则过伤其阳,阴不敛阳而浮越,则见仍发热;又伤津耗液,津枯液少,阳气大虚,筋脉失养,则身体筋肉瞤动、振振欲擗地;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舌淡胖,苔白滑不渴,脉沉细为阳虚水泛之象。治当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宜用炮附片,取其温补肾阳、暖脾,长于补命门火之效,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且可降低毒性。白术生用为宜,甘苦而温,健脾益气兼燥湿利水;茯苓甘淡而平,利水渗湿。二者合用,以益气健脾祛湿,使脾气得复,湿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佐以辛温之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兼能和胃降逆止呕。配伍酸收之白芍,用炒白芍为宜,其意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亦为佐药。诸药配伍,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临证加减: 若咳甚者,加细辛、干姜、醋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敛肺止咳;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炒白芍,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水停于胃而呕者,去炮附片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止呕;顽固性湿疹及皮肤溃烂、流水久不愈者,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增强其宣肺发表利水之功。

5. 补气健脾,安神利水

茯苓配伍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代表方:茯苓四逆汤

茯苓甘淡,利水宁心,虽健脾但力薄,人参甘温气厚,大补元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功偏于补,二药合用,有补气健脾,安神利水之功。茯苓四逆汤证,以姜、附回阳救逆,用参、苓补气健脾,宁心安神,治疗汗下后阴阳俱虚之烦躁。

6. 益阴利水

茯苓配伍芍药:益阴利水。代表方:附子汤

芍药酸、苦、微寒,具有养血柔肝,调中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利小便”。苓、芍相伍,芍药协助茯苓利小便而行水气,又能与茯苓防辛热之品伤阴,能养阴和营,和血通脉以缓急止痛,使利水而无伤阴之弊。附子汤治疗“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均取二药配伍之益阴、柔肝、利水的功效。

附子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临证加减: 若咳甚者,加细辛、干姜、醋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敛肺止咳;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炒白芍,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水停于胃而呕者,去炮附片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止呕;顽固性湿疹及皮肤溃烂、流水久不愈者,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增强其宣肺发表利水之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炮制品】茯苓,健脾多于祛湿;赤茯苓,为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白茯苓,为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本品含β-茯苓聚糖,占干重约93%,另含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

药理作用 茯苓煎剂、糖浆剂、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分别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有护肝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 治产后尿潴留:将茯苓和葱白捣碎敷于气海和关元穴上,上盖热水袋。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

(2) 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茯苓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将2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服用中药附子理中汤加茯苓,对照组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45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6.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

(3)治慢性乙型肝炎:珍珠茯苓汤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气虚毒蕴证,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自拟珍珠茯苓汤治疗,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年。观察两组肝功能和HBV-DNA、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又以治疗组为优。治疗后两组HBV-DNA消失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治疗组为81.6%,对照组为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同。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