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一章 总论>>第二节 《伤寒论》用药特点

第二节 《伤寒论》用药特点

一、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优质纯正药材的总称,它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确切、产量丰富、产地适宜、炮制考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的药材。从古到今所有的医家都愿意使用道地药材,在中医处方笺上,许多的药名前都标有“川”、“云”、“广”等产地标识,“川”即是四川,“云”即是云南,“广”即是广东和广西。这些药物大多都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指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会有不同差别,比如防风、地黄、杜仲、菊花等药材,因为产地的不同,导致药效上的区别很大,因此我们常把某些特定地区生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第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在国内外都有,因为在国内,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因此就具有了独特的药用价值。第三是指原产地在外国的药物流传到中国后,经过培育种植或发现成为了常用中药,比如红花、木香等药材。第四是指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形成的药品,通过工艺上的研究改变,使其成为了“道地”药材;还有一些是指正品药物的替代药品,这些替代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来说,就是“非道地”药材了。

二、中药炮制

中药饮片是中医、中药学的一大特色。中药饮片的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和药物自身性味特点以及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1.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中医经过长期临床使用中药的经验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还应该以临床的需要为主要凭据。炮制工艺是否适当,会直接就影响到临床的使用疗效。

(1)中药净制与疗效:虽然中药的净制方法比较简单,但对于药效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中药在使用之前,基本都要经过净制的加工处理,才能入药。在《中国药典》的炮制通则中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在切制之前,一般都需经过泡和浸润等软化方法进行处理,达到软硬适度后,才利于切制。但是,掌握水处理时间和吸水量多少很重要,如果浸泡时间比较长,吸水量比较多,就会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并且还会给中药饮片的干燥带来问题。因此利用蒸气来软化药材,只要掌控好温度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就可以避免有效成分被损坏。切制的时侯,饮片会有大小不均匀,切片的长短不齐、厚薄不一样、粒度相差较大等问题,在煎煮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药的有效成分溶出不一样。如果需要再进一步炮制处理,会出现受热不均匀,生熟不一样,药效有差异的现象。中药饮片的干燥同样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会因为含水量较高发生发霉变质的现象,而且干燥的方法和干燥使用的温度不恰当,同样会造成其药用成分流失,尤其是具有挥发性成分或者对日光比较敏感的药物成分,要是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的方法,它的治疗效果会有明显的降低。

(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虽然它是使用最早的炮制手段,但是也是从古至今特别重要的方法之一,对于药效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以炒制和煅制为主。药物的炒制,它的方法简单,不过在疗效的提高,偏性的抑制,毒副作用的减少方面都能得到很不错的效果。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需要使用煅制法处理,还有要求制炭的植物类药也需要使用煅制法。除此之外煨制、干馏等方法对疗效影响也非常大。特别是煨制后,药物疗效有非常突出变化。干馏法经常使用于制造新药。

(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法是水和火共同使用的一种炮制手段,有煮法、蒸法、煽法之说。另外,还有提净法。蒸和煮的方法在现代应用仍然很广泛。蒸法和煮法在很多文献当中记录都比较常见,用得也特别的广泛。清代《本草新编》有“硫黄用寒水制,非制其热,制其毒也。硫黄去毒后才纯,只是有功无过,可以用它得宜也”的记载。炮制药物用湿热法,其优点在于加热温度的恒定,受热面积比较均匀,所以容易控制炮制的火候,而且加热所用的时间也可按照需要而灵活掌握。煽法和煮法的用水量也非常重要。如果温度、时间、用水量等条件掌握的不行,经常会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炮制的效果。火候不够,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大,则会使疗效降低或疗效丧失。比如川乌煮制过程太短,则达不到去除毒性成分的效果。

(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早在春秋战国年代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录,所以说添加辅料炮制药起源很早。但是明、清时期现存的资料较多。有资料指出:“生用则可以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焦,盐制则治下焦,蜜制则治中焦而不伤。”这证明使用不一样的辅料进行炮制后药物的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等都会发生改变。

三、中药应用

中药的使用通常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两种。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中有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对待单一病情的患者,有时只用一种中成药就可以,这种情况一般就不会有配伍禁忌的疑虑,而对于病情相对复杂的患者,就可能需要用中成药和汤剂或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中成药联合用药,但中成药与中成药、汤剂与中成药之间存在的配伍禁忌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中成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应用方便、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但是如果滥用会导致疗效降低、无效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用药剂量、注意饮食搭配、合理配伍化学药品、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剂型的选择、特殊人群的禁忌用药等几个方面。在现代治疗当中,为提高治疗疾病疗效,中西药联合应用现象很普遍,然而如果不注意配伍应用,就可能导致很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合理应用中成药,使其发挥最好的疗效,避免不良后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

1.辨证选择中成药

中成药是经过中医药基本理论进行组方,中医药理论最重要的是辨证论治;使用中成药都以中医药理论作为原则,通过辨证施治来用药,没有辨证,就盲目使用药物,会引起疗效的降低、无效甚至会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使用中成药,最重要的是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药物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使用原则,每一种药物都有各自性味和功效,使各种中药都有其固定的疗效和使用范畴。

以我们常说的感冒为例子,从中医的角度辨证就有风寒、风热、气虚引起的类型:风寒感冒症状是恶寒重,经常不怎么发热,有鼻塞、头痛、流清涕或咳嗽,喉痒,多稀白痰等症状;治疗的时候就需要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而不能使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等寒性药,不然就会加重病情,或者经久不愈。风热感冒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头痛且胀,咽喉红肿做痛,咯痰黄稠,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应给予具有清热宣肺作用的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等。也可选用银翘解毒丸。而不能选用理肺丸、羌活丸等,如果错误使用则会导致体温升高,咽痛加重。表里双感症状壮热憎寒,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头痛目眩或咳嗽喘满,小便发红,大便秘结为主。应选用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的解表清里药,如防风通圣丸。气虚感冒证见身体乏力,流清鼻涕,不想吃饭,轻度发烧,常缠绵多日,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可用补中益气丸治之。

2.注意用药剂量

某些病证即便辨证和选药都和正确,但如果用量不合适也不能取得好的疗效。有很大部分中药方剂制作成成药时与汤剂比起来部分成分用量差别很大。例如银翘解毒丸,1丸中药饮片的含量等同于汤剂含量的2%左右,因此,要是按照常用量服用,效果就会很差,如果恰当的增加服用剂量,效果就会比较满意。很多中成药都有这样的弊端,所以,可以恰当的增加一些中成药的用量,但是,切记不了解药物的所含成分,特别是含有毒性的成分,千万不要随意加大剂量,有时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中成药的剂量应以药物本身的性质、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

3.注意饮食搭配

食物对服用中成药时作用的影响也要注意,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忌口”。患支气管炎、哮喘病、过敏性疾病的病人,服药期间不能吃鱼、羊肉、虾、鸡、鸭、韭菜等,因为这些饮食中含有异体蛋白或组胺,可导致过敏反应;有“寒证”时,特别不要吃“生、冷、凉”的饮食;有“热证”时,特别不要吃“辛、辣”饮食;服用酸枣仁、贝母、珍珠母、半夏时和服用含铁的中成药(磁朱丸、脑立清、朱砂安神丸等)不能喝茶水,吃柿子等。服用含人参或者党参的中成药(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等),不能吃萝卜、绿豆;肝阳上亢的人不能吃荤菜葱蒜等辛热助阳的食品;消化不好的患者,最好不要吃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水肿患者忌盐;消渴病人忌糖。另外,为了避免食物影响中成药的疗效,服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时应尽量不吃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祛寒类中成药不适合吃寒凉的食物,也不适合吃与所服中成药性质相反的食物。如果吃与所用中成药性质相顺应的食物,对药性的发挥和疾病的治疗是有利的,但也不能吃得太多,防止损伤正气。

4.合理配伍应用化学药品

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西药配伍的应用,中西结合同时也是现代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正在探索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中西药联用合理,就会收到不错的甚至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中西成药配伍有的可相辅相成,达到增强疗效目的。如依那普利配百令胶囊使用,用来治疗低蛋白血症的效果就比较好,中西合用甚至达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还有的中西成药联合应用会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但是也有联用不当的情况,则会出现相互削弱药物性能甚至发生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反应等。如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这样的中西药同服在胃肠道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样的中药服用时不能与氨茶碱的药物同时使用。综合上述可见,必须在明确中、西药药性的前提下合理配合使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并且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千万不能盲目与西药联合应用。

5.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不良反应问题通常易被人们所忽略,其实中成药不是都没有毒副作用,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尤其在使用时间过长,服用的剂量过大时,毒副作用就会很明显。如经常服用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云南白药、六神丸等,就非常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症状轻的可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和内脏损害。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普通患者都要对中成药的过敏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只要是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或家族中有变态反应史的,都应提高警惕,在服用中成药时如果发生了过敏反应,就应立即停药,并在必要时做出抗过敏治疗,特别严重的应该立刻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6.剂型的选择

在使用中成药的时候,还应做到合理的选择剂型。丸剂和片剂作用持久但吸收较慢,可用于病情较轻、慢性病的患者; 散剂、冲剂、胶囊剂的吸收比较快,适用于急性疾病的患者;浸膏剂以滋补为主;注射剂型的作用最快,吸收也最快,所以经常用在重症和急救中。

7.特殊人群的禁忌用药

以妊娠妇女为例,用药分为禁用、忌用和慎用几种类型,因为一些药物有损害胎元或对孕妇有不良作用的可能,属妊娠用药禁忌的范畴,按照中成药对孕妇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划分而成。而且经过研究这些中成药大部分具有行气破滞、祛瘀通经、泻下逐水等功效,这类药的数量又比较多,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对症使用:用药的时候应该在有经验的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患者千万不能随意购买和使用。一定要在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过辨证施治应用中成药。例如最多见的咳嗽,如果服用通宣理肺口服液属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服用川贝清肺糖浆治疗外感风热咳嗽,而服用橘红片治疗内伤痰饮咳嗽;如果肺气上逆咳嗽就用苏子降气丸;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就应该用百合固金丸。如不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对症用药,不但没有取得好的疗效,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损害。

(2)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病人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因为不同的中成药在服用时间、用法、用量、服用次数等方面都不一样。如服用时间,滋补类药物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适宜在饭前空腹时服用;健脾消食类药物如山楂丸之类适宜在饭后一刻钟服用;而镇静安神类药最好是在睡前半个小时服用,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方面,马虎不得。

(3)不宜合用的中西药:为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的现象很广泛。但是必须合理配伍应用,否则就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列举一些不能联合应用中西药。

酸性中成药如乌梅安蛔丸、保和丸、山楂丸(片)、五味子丸等,不能与碱性西药如胃舒平、氨茶碱、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一起使用,因为会发生酸碱中和的化学反应,降低疗效。

丹参片,不能与西药胃舒平同时服用,因为丹参片中的主要成分丹参酮、丹参酚能与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络合物,从而不可以被胃肠道吸收,降低治疗效果。并且丹参注射液不能与维生素C注射液合用,否则会发生还原反应。

黄连上清丸与乳酶生合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黄连抑制了乳酶生中乳酸菌的活力,促使其失去助消化的作用。

含有碘的昆布丸不要与异烟肼联合使用,因为昆布内含有丰富的碘,在胃内酸性情况下,碘易与异烟肼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失去抵抗结核杆菌的功用。

含有麻黄碱类成分的小青龙合剂、通宣理肺丸不能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为麻黄碱是拟肾上腺素类药,能促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引起血压升高,与降压药同用,会降低降压药的治疗效果。麻黄碱类与强心药物同用,会发生心律失常。

中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经久不衰流传到现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财产。中药经过若干次临床应用,在正确辨证、处方、药物、剂量、调配、服法的前提下,其安全性已经取得足够的实践证明。中药在中医用药中起着主导地位,完全符合中医处方的配方、用量、煎法、服法理论。但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有着严格要求,必须遵循药物的配伍规律,既不能将多味中药简单的排列,也不能没有重点、没有组织的见症给药,而应该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紧密结合临床的望、闻、问、切等有关材料,通过辨别证型,全面分析,深入研究,确立治疗方法,选择药物,最后完成方剂的拟定。只有在方剂制定以后,才能把辨证论治使用于临床。只有在方剂制定以后,才能把辨证论治实施于临床。因此,方剂的使用不仅反映大夫辨证论治的技术水平,而且也决定着临床治疗疾病的实效。历代中医专家对方剂都十分的重视,把方剂当成辨证论治诊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将方剂看成是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治疗方法的最终体现。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