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十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蜀漆

蜀漆

蜀漆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febrifugaLour.的嫩枝叶。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祛痰,截疟之功效。用于症瘕积聚,疟疾。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阳气于上之义,且散邪既速,破气亦轻,借之以攻坚,而不必虑其损元气也。云母,即阳起石之根,性温而升,最能祛湿运痰。龙骨,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时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为治痰之神品;亦可收敛浮越之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张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

【药性】味苦、辛,性温。归肝经。

【功效】祛痰,截疟。用于症瘕积聚,疟疾。

【临床应用】

1. 蜀漆散

蜀漆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阳郁牡疟证的重要基础方,不仅可以治疗疟疾、猩红热、病毒性感染、原因不明性发热等,原方由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所组成。《神农本草经》云:“蜀漆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云母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龙骨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解读“疟多寒” 根据张仲景设蜀漆散方药组成而归纳总结“疟多寒”,以此得知“疟多寒”的病变证机是痰热郁遏,阳气不能外达,病证表现虽以恶寒为主,但病变证机则是以热伏阳郁为主,治当清热涤痰通阳。

解读“名曰牡疟” 张仲景论“牡疟”的目的是突出阳郁牡疟证的表现以寒为主,病证表现与病变证机在特定情况下不完全一致。运用张仲景论“牡疟”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即阳郁牡疟证有类似疟病寒证,对此必须同中求异,不能被类似现象所迷惑。运用蜀漆散,临床以寒热交作,头痛,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紧或沉为审证要点,可能伴随有寒多热少,或口渴,或发热恶寒,或胸闷,或脘痞,或神疲体倦,或全身酸困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不必一一对应,只要审明病变证机,即可选用之。痰气阻结,阳气郁滞,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寒多热少;正气欲祛邪于外,又不能祛邪于外,则汗出热解移时又作;痰阻气机,则胸闷,脘痞;痰气既扰心又困阻,则神疲体倦,全身酸困;口中和,苔腻或黄,脉弦均为阳郁牡疟之征。其治当通阳化痰,除疟安神。

解读“临发时服” 《素问·疟论篇》言:“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此现今临床一直遵循的截疟服药方法。

2. 现代应用

2.1低热症:夜间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急躁,口干但不欲多饮水,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弱。辨证为阳郁痰结夹虚证,其治当通阳化痰,清热益气,处方以蜀漆散与竹叶石膏汤合方:蜀漆12g,云母12g,龙骨12g,竹叶20g,石膏48g,生半夏12g,麦冬24g,红参6g,炙甘草6g,粳米12g。6剂,以水800~ 1 000m L,浸泡30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min,每次服用150m L;第2次煎煮15min;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15min,每日1剂,分3服用。

2.2慢性胰腺炎、原因不明性头痛低热: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辨为郁热痰夹气虚证,治当清泻郁热,益气化痰,处方给予蜀漆散、大柴胡汤与桂枝新加汤合方:蜀漆6g,云母6g,龙骨6g,柴胡24g,黄芩10g,白芍12g,生半夏12g,生姜15g,枳实4g,大枣12枚,大黄6g,桂枝10g,红参10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第1次煎药水开后文火煮40min,第2次煎药水开后文火煮30min,合并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用。

2.3 3. 室性房性心动过速 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沉,耳鸣,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怕冷,口苦口腻,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辨证为痰热阳虚、心肾不交证,治当清热化痰,温阳散寒,交通心肾,给予蜀漆散、黄连阿胶汤与茯苓四逆汤合方:蜀漆6g,云母6g,龙骨24g,黄连12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6g,鸡子黄(冲服)2枚,生附子5g,干姜5g,红参3g,茯苓12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