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十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葶苈子

葶苈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别名】葶苈、甜葶苈、苦葶苈。

【处方用名】葶苈子、炒葶苈子、南葶苈子。

【药性】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临床应用】

1. 泻热平喘为主

葶苈子配大黄,清泻肺热平咳喘。代表方:大陷胸丸

葶苈子辛苦大寒,功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大黄苦寒,功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二药配伍,增强降泻痰水逆气之力,用于结胸喘满或腹水肿满。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后世类方:大黄丸《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录验》;大黄葶苈丸《普济方》。

2.泻痰行气平喘为主

葶苈子配大枣,泻肺平喘而不伤正气。代表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入肺经,辛散苦降,功专降泻肺气,以宣上窍而通下窍,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大枣甘缓补中,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二药合用,一峻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峻,以补助泻,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3. 后世发展

1)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为主

葶苈子与桑白皮是临床常用的药对。前者性味苦辛大寒,后者性味甘寒,二者均具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两相结合,协同增效。临床用于①肺热喘咳或痰涎壅盛于肺,喘咳不得平卧。②各种水肿,如风水、皮水、胸腹积水、悬饮,小便不利。

2)止咳平喘为主

葶苈子与杏仁均属止咳平喘药,前者泻肺清热平喘咳,后者降肺气之中兼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两者合用,为治咳喘之重要配对。再者,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失宣降,水道不利,水停于中,泛溢于外,则水肿腹胀。葶苈子泻肺行水,杏仁宣降肺气,两药合伍,则水道通调,腹大水肿可消。临床用于痰涎壅盛之咳嗽气喘;水肿腹水。后世《圣济总录》葶苈散,主治水肿腹水。

3)泻水逐瘀为主

葶苈子辛苦大寒,功可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桃仁苦甘性平,功可活血祛瘀。二者配伍,泻水逐瘀。临床用于瘀血、水饮所致的各种病证。后世《圣剂总录》葶苈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包煎;研末服,3-6g。

【炮制品】葶苈子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葶苈子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夹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名医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开宝本草》:“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播娘蒿种子含有强心苷类:如毒毛旋花子苷配基、伊夫单苷、葶苈子苷、伊夫双苷。异硫氰酸类:有葡萄糖异硫氰酸盐的降解产物,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丁烯酯。脂肪油类:油中主要含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芥酸、棕榈酸、硬脂酸。独行菜的种子含芥子苷、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药理作用 两种葶苈子提取物,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尚有利尿作用。葶苈子的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等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他菌株均有抗菌作用。葶苈子在很低剂量即可发挥显著的抗癌效果。

临床应用

(1)治顽固性心衰:每日用葶苈子末3- 6g,分3次饭后服,心衰症状2-3周显著减轻或消失,未见不良反应,随访2个月无复发。

(2)治尿路结石:通淋排石方剂中加用葶苈子15- 20g,治多例尿路结石病人有更好疗效。

(3)治高脂血症:用葶苈子降血脂胶囊(葶苈子、山楂、茵陈蒿等)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

可见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心慌,继之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颈项胸腹布满皮疹。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