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二节 清热药>>淡竹叶

淡竹叶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药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1. 清肺胃热为主

淡竹叶与石膏配伍,清肺胃之热邪。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1)淡竹叶清心除烦,甘凉入胃,可用于胃虚有热之证;石膏辛甘大寒,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并能除烦止渴。二药相伍,共奏滋阴清热除烦之功,主要用于暑温及温热热在气分,证见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后世医家著作中,多见淡竹叶、石膏配伍用于虚烦证的处方中,凡是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的病机特点均可化裁使用。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2. 后世发展

1)清透风热治外感为主:淡竹叶性味甘寒,体轻气薄,轻清透达,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诸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有宣通上焦风热、清解上焦暑热之功效。代表方,《温病条辨》银翘散。

2)清心热以除烦为主:淡竹叶甘寒,入心经,最善于清心火、除烦热。与木通配伍,增强清心除烦之功。治疗心经热盛所致心胸烦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口渴等症。代表方,《小儿药证真诀》导赤散。

3)清心利尿通淋为主:淡竹叶甘淡性寒,清泻心胃实火,渗湿利尿;滑石清热利水通淋。二药合用,清心利尿,用治心、胃火盛,口舌生疮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代表方,《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小蓟饮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滇南本草》:“治肺热咳嗽,肺气上逆,治虚烦,发热不眠。”“退虚热,止烦热,煎点童便服。”

《本草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生草药性备要》:“凉心,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治白浊,散痔疮毒,明眼目。”

《握灵本草》:“去胃热。”

《玉楸药解》:“去湿,解热。”

《医林纂要·药性》:“治小儿惊痫。”

《本草再新》:“治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草木便方》:“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

《草药新纂》:“治热病疮疡。”

《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痛。”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另外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叶和茎含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甾醇、无羁萜、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茎含芦竹素及白茅素。竹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他有效成分,如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萜类内酯、特种氨基酸和活性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竹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黄酮糖苷和香豆素类内酯。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和血胆固醇的作用。

药理作用本品有解热作用,用15%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引起大鼠人工发热,用淡竹叶水浸膏灌胃有解热作用。对用大肠埃希菌皮下注射引起的猫和家兔发热,淡竹叶亦有解热作用,每1g/kg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相当于33mg/kg非那西汀的0.83倍。淡竹叶的解热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及稀盐酸,但不溶于醇及醚。淡竹叶有利尿作用,临床应用证明,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弱,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钠的含量。在试管内,淡竹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此外,淡竹叶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临床应用

治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党参10g、黄芪12g、茯苓10g、淡竹叶10g、白术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生山楂15g、柴胡10g、鳖甲10g(先煎)、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5g、黄芩15g、白茅根15g、甘草6g。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