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二节 清热药>>黄芩

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别名】子芩、条芩、枯芩、片芩。

【处方用名】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 泄热除痞为主

黄芩配半夏,泻热散痞,燥湿化痰,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1)黄芩,性寒,味苦。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苦能泻肺经实火,燥肺中痰湿,清肠胃湿热,泄少阳胆热。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肺经。因性燥,最善化痰燥湿,辛能行气开郁,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两药相配,一寒一温,苦降辛开,则通中有降,泄而能开,共奏化痰消痞、清热止呕之功。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半夏相伍,辛以行郁结,苦以泄热邪,方能湿热两解。故温病学派将此理归纳为: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各类湿热阻滞的病证多可应用黄芩、半夏组合以苦辛通降。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方中均寓有黄芩、半夏辛开苦降之意。

2)此配伍还具燥湿降逆,清肺化痰之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痰之器。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归脾、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能于肺、脾两经中燥湿漆痰以除垢,痰去而肺自清,脾自健。半夏之功重在治生痰之本。黄芩力在治标,不仅入手太阴肺经以降热除湿,亦可入足太阴脾经,除脾经湿热,使胃火不扰肺,达到保肺的效果。二药配伍标本兼顾、脾肺同治,临证可用于治疗肺气上逆、痰热壅肺所致咳嗽痰多、色黄而稠之症,还可用于痰湿蕴热之呢逆呕吐。后世类方: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2.燥湿止痢为主

1)黄芩配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代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黄芩苦寒,善清肺、大肠热;黄连苦寒,善泻心火,散郁。二药相须而用,苦寒直折,泄火解毒、止痢、燥湿、清肠之功尤著。用于治疗中焦热盛所致目赤肿痛,齿龈肿胀,疼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湿热下痢诸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2)黄芩配葛根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葛根甘、辛,凉。归脾、胃、肺经。发表解肌,以外解在表之邪,又其气轻浮,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二药相配,既外解表邪,又内清里热,以达表解里和。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痢,胸脘烦热等。

3)后世类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清空膏《兰室秘藏》

3.泻火解毒为主

1)黄芩配大黄,清热泻火,解毒。代表方:泻心汤

黄芩、大黄相配善于去胸隔之烦热。黄芩性味苦寒,以清上焦之热为主;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功善推陈致新,走而不守,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尤善治实热便秘。此药能能直入下焦,将邪热由下导出。二药配伍,相须为用,功在使上热下走。治疗表现便秘或兼具膈上实热为主之证,疗效显著。

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2)大黄、黄芩再加黄连也是临证用以清热凉血,解毒消痈的常用组合,主要用

于治疗肿毒疮疡,及热迫血行等证。

3)后世类方:凉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黄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疏散退热为主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见柴胡

5. 除热安胎为主

黄芩配白术,健脾除湿,清热泻火,固下安胎。代表方:当归散

黄芩苦寒而降,清热、泻火、安胎,善除胃热,泻肝、胆、大肠之火。白术甘温味厚,补脾益气,健中增食,燥湿利水,固下安胎。二药相伍,泻补兼施,寒温并用,气血同调。能达到脾健、湿除、热清、胎安之效。主治湿热内蕴,胎热升动,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

当归散

当归一斤 黄芩一斤 芍药一斤 川芎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

6.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为主

黄芩配白芍,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代表方:黄芩汤

黄芩清热燥湿解毒;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二药合用,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7.后世发展

1)泻肺止咳为主

黄芩与知母是清泻肺火的常用组合。黄芩苦寒,能清热解毒,长于清泄肺胃之火。知母辛苦寒凉,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相火兼坚肾阴。黄芩与知母合用,黄芩之苦燥,可制知母之滋腻,反之,知母之润又可防黄芩伤阴之弊。二者不但互补长短,而且同气相求,使这一配伍以滋阴与燥湿共施,清养与清解并用,既可清泄肺胃之火,且能养阴清热。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清泄肺胃,养阴退热之功。代表方,达原饮《温疫论》。

2)凉血止血为主

黄芩苦寒,功擅清热解毒泻火,上能清肺中火邪,下可清利大肠之湿热。槐花性微寒、味苦,主入肝与大肠经,其功效以凉血止血为佳。二药配伍,兼能入气血,相辅相承,清热止血较著,且能专走下焦,善治由于阴络损伤所致的下部出血。如痔疮出血、肠风下血及崩漏、月经过多等症。此配伍用于止血时,也可取黄芩炭配槐花使用,以加强止血之效。代表方,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炮制品】生用,清热泻火;炒用,安胎;酒炙用,清上焦热;炒炭用,偏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心腹坚胀。”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安胎。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症多用之。”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7-甲氧基黄芩素,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黄芩黄酮I,黄芩黄酮Ⅱ。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黄芩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脱发: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党参8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4枚、法半夏10g、香附8g、茯苓30g,7剂,每日1剂。

(2)内外合治痤疮:药物组成:黄芪30g、白芷15g、黄芩10g、黄柏10g、百部15g、槐米10g、赤小豆20g、丹参15g、红花5g、赤芍10g、当归10g、紫草5g、土茯苓20g、鹿角霜20g、薏苡仁30g、黄连8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0天为I疗程。


 上一节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