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用药考究>>第二章 各论>>第二节 清热药>>知母

知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别名】毛知母、光知母、知母肉。

【处方用名】知母、 盐知母。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临床应用】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润燥,其在《伤寒论》中共出现 3 次,除了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之外,还在麻黄升麻汤中发挥了养阴清肺之效。

1.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配伍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代表方:白虎汤。

石膏辛甘大寒,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二药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白虎汤

【组成】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主治证是阳明、气分热盛证。里热炽盛,故大热;里热迫津外泄,则大汗出;大热及大汗出伤津,则见大烦;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治宜清热生津。

方中石膏宜生用,辛甘大寒,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为臣药。君臣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蜜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石膏大寒伤中之弊。蜜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辛甘大寒与苦寒滋润相伍,清热而不伤津,寒凉之中,少佐甘温之品,以和中护胃,使寒不伤中,且有益胃生津之效。

【临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攻积。

2.知母配伍黄芪

张锡纯认为,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且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张氏分析说:“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能大滋肺中津液,稗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知母亦能益气,“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张氏用黄芪补气之方,恐有热不受者,恒辅以知母。

玉液汤

【组成】 生山药一两 生黄芪五钱 知母六钱 生鸡内金捣细,二钱 葛根钱半 天花粉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用法】水煎服。

【方解】消渴之证,每以口渴引饮、多食形瘦、小便数多为主要临床特征,多系肺燥胃热肾虚为病。本方所主之消渴乃脾气不升,真阴不足,脾肾两虚所致,脾主升清,散津于肺,肺主治节,上以布津润口,下以通调水道,注入膀胱。今脾不升清,津不上承于口,故口渴引饮,饮水不解;肾阴不足,肾失封藏,膀胱不约,故小便频数量多;脾肾两虚,故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治宜益气生津,固肾止渴。

方中重用黄芪、山药,二者益气滋阴,补脾固肾,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输布津液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二者共为君药。盐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配合黄芪、山药,则元气升而真阴复,气旺自能生水,故为臣药。佐以葛根,宜用粉葛,升阳生津,助脾气上升,散精达肺;鸡内金,现多炒制,助脾健运,化水谷为津液;醋五味子酸收,固肾生津,不使水液下流。诸药相配,共奏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全方药用七味,脾肾同治,气津并补,标本兼顾,且升发与封藏并行。

【临证加减】若气虚较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小便频数者,加酒萸肉、菟丝子以固肾缩尿;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

3.知母配伍地黄

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熟地黄甘而微温,二药合用,增强滋养肾阴,滋阴降火作用。

玉女煎

【组成】石膏三至五钱 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方解】本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

方中石膏宜用生品,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宜用盐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且盐炙后,可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麦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肾水,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清胃滋肾并用,相伍而成清润之剂,但以清阳明胃热为主,并佐引热下行之法。

【临证加减】 火盛者,可加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黄,加地黄、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4.知母配伍天花粉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二药合用增强滋阴清热,润燥止渴作用。

玉液汤

【组成】 生山药一两 生黄芪五钱 知母六钱 生鸡内金捣细,二钱 葛根钱半 天花粉三钱 五味子三钱

【用法】水煎服。

【方解】消渴之证,每以口渴引饮、多食形瘦、小便数多为主要临床特征,多系肺燥胃热肾虚为病。本方所主之消渴乃脾气不升,真阴不足,脾肾两虚所致,脾主升清,散津于肺,肺主治节,上以布津润口,下以通调水道,注入膀胱。今脾不升清,津不上承于口,故口渴引饮,饮水不解;肾阴不足,肾失封藏,膀胱不约,故小便频数量多;脾肾两虚,故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治宜益气生津,固肾止渴。

方中重用黄芪、山药,二者益气滋阴,补脾固肾,一则使脾气升,散精达肺,输布津液以止渴,二则使肾气固,封藏精微以缩尿,二者共为君药。盐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润燥止渴,配合黄芪、山药,则元气升而真阴复,气旺自能生水,故为臣药。佐以葛根,宜用粉葛,升阳生津,助脾气上升,散精达肺;鸡内金,现多炒制,助脾健运,化水谷为津液;醋五味子酸收,固肾生津,不使水液下流。诸药相配,共奏益气滋阴,固肾止渴之功。

【临证加减】 若气虚较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小便频数者,加酒萸肉、菟丝子以固肾缩尿;烦热渴饮者,加石膏、麦冬。

6.后世发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炮制品】生知母,偏于清热泻火;盐知母,偏于泻相火。

【参考资料】

1.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隔中恶,及风汗内疸。”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本草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盗汗,遗精,痹痿,瘛蓯。”

《医学启源》:“治足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寨。《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三:泻肾经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脐下痛三也。”

2.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本品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此外,尚含芒果苷、异芒果苷、胆碱、烟酰胺、鞣酸、烟酸及多种金属元素、黏液质、还原糖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抑制Na+, K+-ATP酶活性,对胆碱能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有影响。知母浸膏动物实验有防止和治疗大肠埃希菌所致高热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知母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及某些致病性皮肤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所含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知母聚糖B的活性最强,知母水浸提取物能降低正常兔的血糖水平。知母总皂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知母皂背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1) 治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痛处有灼热感,或见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不能活动,可涉及一处关节或多处关节,多见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脉滑數。治宜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方用石膏知母桂枝汤加减:石膏20g、知母10g、桂枝6g、忍冬藤15g、连翘15g、威灵仙10g、防已10g、黄柏10g、赤芍10g、丹皮10g、桑技15g。

(2)治老年肺部真菌感染:处方由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五味子细辛等组成:桂枝15 g、白芍30 g、知母18 g、麻黄15 g、制附片20 g(先煎半小时)、白术18 g、生姜15g、甘草6g、防风20g、五味子10 g、细辛10 g。1日1剂,煎服。


 上一节      下一节